快讯!快讯! 美国总统突然宣布 9月30日,特朗普总统在白宫和国会两院的领导人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专门商量怎么不让政府停摆。这事儿可真不小,因为要是政府停摆了,就像突然断了电一样,公务员得无薪放假,很多公共服务都得停,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这次会议阵容不一般,除了特朗普和副总统,还有众议院议长、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但仔细观察名单,缺了关键人物——国防部长没被邀请。这种安排暴露了特朗普的算盘:想把军费问题与普通预算捆绑施压。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选择9月30日开会,距离财年结束只剩24小时。这种"悬崖边缘"的谈判策略,特朗普在2019年用过,当时导致美国史上最长停摆(35天)。现在他显然想复制这种极限施压。 按美国法律,即便政府停摆,国防部仍能维持"必要行动"。但"必要"二字定义模糊。2013年停摆时,五角大楼被迫让40万文职人员无薪休假,连阵亡士兵抚恤金发放都延迟。 乌克兰战场每天消耗美军库存,以色列铁穹系统需要补充拦截弹。若预算卡壳,新合同没法签,武器生产线可能停工。雷神公司CEO上周警告,停产一周损失2亿美元。 韩国国防部今天悄悄询问驻韩美军状况,这不是瞎操心,2013年停摆时,美韩联合军演被迫缩水。日本更紧张,他们刚同意美军在琉球部署中导,若美方后勤跟不上,部署可能延迟。 最焦虑的是台湾,台军正在接收新购鱼雷,需要美军技术支持。若停摆,美方技术人员算不算"必要人员"?这种模糊地带最让人头疼。 国防部60万文职人员面临无薪休假。这些人负责装备维护、情报分析、后勤调度。2013年停摆后调查显示,15%的优秀文职选择跳槽私营企业,导致战机完好率下降5%。 更隐形的是招聘危机,美军正在扩编网络战部队,需要招募顶尖程序员。但政府停摆的负面形象,让硅谷人才对国防合同望而却步。这种软伤害,几年都补不回来。 1995年克林顿与金里奇对决导致停摆21天,结果美军航母战斗群被迫推迟部署。2013年奥巴马时期停摆16天,最囧的是美军体操队因经费中断无法参加世锦赛。 当年美国没有面临大国竞争,现在同时应对俄乌和中东两场危机,航母部署节奏比2013年快三倍,任何中断都可能被对手利用。 民主党要求增加140亿美元民生支出,共和党坚持砍掉同等金额的"觉醒项目"(如官兵多元化培训)。表面看是理念之争,实则都拿军费当筹码。 危险的是边缘政策玩过头,2011年预算僵局导致美国信用降级,国防贷款利率飙升。这次若重演,F-35采购成本可能增加数亿美元,最终还得纳税人买单。 美军战备等级分五级,目前处于"正常战备"。但若停摆超一周,将自动降级。最直接的影响是训练飞行时数削减,飞行员熟练度下降。2013年停摆后,F-22飞行员平均月飞行时间从15小时降至11小时。 更麻烦的是装备维护延期,弗吉尼亚级潜艇的换料大修周期可能延长,这会影响2030年前部署6艘新潜艇的计划。这种延迟,十年都难追回。 洛克希德、波音等巨头的说客正在国会山狂奔。他们担心重蹈2013年覆辙:当时F-35生产线因质检员休假而暂停,延误交付导致被罚1.2亿美元。 这次巨头们学聪明了,雷神公司提前囤积芯片,诺格公司把关键生产线转移到加拿大分厂。这种"供应链避险",反映企业对美国政治内斗的无奈。 特朗普看似冒险,实则精打细算。他记得2019年停摆时民调先降后升,最终没影响连任。现在他着眼2026年中期选举,需要巩固基本盘,哪怕短期震荡也值得。 若停摆影响乌克兰战事,拜登和民主党必猛攻"特朗普帮了普京"。这种指控可能动摇中间派选民,特朗普不得不防。 中国央行悄悄增持美债,预防市场波动。俄罗斯媒体大肆渲染"美国衰落论"。欧盟启动应急机制,准备在停摆时接管部分北约协调任务。 最实际的是沙特,他们要求美国提前交付爱国者导弹。这种"抢在停摆前提货"的做法,反映盟友对美国政治失灵的不信任。 10月1日零点前若达不成协议,停摆自动开始。10月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可能调整政策,10月5日美军发薪日将成第一个考验。 观察哨在关岛安德森基地。若停摆,该基地的文职保障人员将最先休假,B-52轰炸机的维护可能受影响。这个太平洋枢纽的状态,是美军战备的晴雨表。 美国政府停摆就像核电站演习:表面看有备用系统,真出事才知漏洞在哪。这次危机既检验美国政治制度的修复能力,也考验其维持全球军事存在的能力。 在大国竞争时代,内部治理失灵可能直接转化为战略劣势。特朗普和国会大佬们争论的不仅是预算数字,更是美国能否继续领导世界的资格。 信息来源:特朗普与国会民主党人没谈拢 万斯:将面临政府停摆局面 中国新闻网2025-09-30 07:52
全球将见证五角大楼历史性一幕,特朗普绝口不提中国。《华尔街日报》一则重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