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拒收,就断供!” 波音 CEO 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压,没成想却成了 “自曝家丑”。 波音首席执行官凯利・奥特博拉那句“再拒收,就断供”的狠话,听起来像是最后通牒,实际上更像一场尴尬的独角戏,把自己的底牌和窘境全给亮了出来,这根本不是实力的展现,而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傲慢,在走投无路时的一次情绪发泄。 这傲慢首先体现在话术上,把自身的无能为力,硬生生包装成一种威胁。 奥特博拉这句威胁的潜台词,其实是自家政府挑起的关税战,美国加征145%关税,中国对等反制125%,一架737MAX的价码从1.1亿美元直接飙到吓人的2.7亿。 面对翻了一倍还多的账单,任何航司选择不接收都是纯粹的商业考量,吉祥航空取消787订单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CEO喊话前不久,今年4月厦航和国航的三架737MAX已经从舟山灰溜溜地飞回了西雅图,这趟横跨太平洋的返航,根本不是什么“中方拒收”,而是波音自己在这套关税规则下,压根无法完成交易,所谓“断供”威胁,不过是给自己的履约失败找个台阶下罢了。 其次是制造上的傲慢,总觉得别人只是个打下手,却忘了自己的心脏也握在别人手里。 波音一直把中国当作全球供应链上一个随时能换的零件,却好像忘了,一架现代客机早就不是哪家能包办的,它的王牌机型787,身上35%的钛合金部件都刻着“中国制造”。 至于那款麻烦缠身的737MAX,七成的方向舵零件也都来自中国,浙江西子航空因为订单暂停而大量闲置的舱门生产线,就是这种紧密联系最真实的写照。 零部件的依赖还能想想办法,战略资源上就更被动了,波音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和雷达系统,需要的稀土有72%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玩意儿可是工业的命根子,没得替代。 当奥特博拉挥舞“断供”大棒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这根棒子的核心材料,恰恰掌握在对方手中。 最后是市场的傲慢,总以为买家没得选,结果发现自己快成了没人选的那个,波音最大的自信,曾来源于中国市场“非我不可”的地位,可惜这份自信,早在2018到2019年那两场空难、346条生命的代价中,和它的安全神话一起摔碎了。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停飞737MAX的国家,对安全的态度,波音显然没读懂。 信任的坑很快被对手填上了,空客靠着天津的工厂,一口气吃下了64%的中国市场份额,2024年的交付量是波音的两倍还多,更让波音睡不着觉的,是中国自己的C919翅膀硬了。 价格便宜15%,维护成本能省30%,手握超过1500架的订单,连欧洲的瑞安航空都抛来了橄榄枝。 当市场从“二选一”变成有了更划算的“第三选项”时,波音的傲慢就成了毒药,连续五年亏损超300亿美元,不得不把41架给中国航司定制的飞机,花一年时间改装,再打七折甩卖给印度和马来西亚,这就是市场给它的最终答案。 奥特博拉那句威胁,不是新时代的开场白,而是一个旧时代的挽歌,它暴露了一个依赖中国制造、失去中国信任、还面临中国竞争的昔日巨头,在现实面前的无能狂怒。 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嗓门大,而是靠产业链和消费者的信任,波音这场“自曝家丑”,只是给全世界提了个醒:那个躺着就能赢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中国拒收波音飞机,双方损失各有多少?
“中国再拒收,就断供!” 波音CEO凯利・奥特博拉的一句威胁本想给中国市场施
是逸屹呀
2025-09-30 12:34:5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