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惹众怒了!在法国、英国、比利时和马耳他等多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之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现身联合国大会时竟然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随后,引发了意大利国内多地骚乱,在米兰等地,抗议者被曝更是与警方发生了直接冲突。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欧洲的整体动向聊起。2025年9月,法国带头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紧跟着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这些欧盟成员国也跟进。英国作为老牌强国,也在联合国大会前夕表态支持。这股浪潮来得猛,短短几天内,全球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数量蹿升到156个。为什么这么急?因为加沙冲突持续发酵,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让国际社会压力山大,大家觉得承认巴勒斯坦是推动和平的实际步骤。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纽约的联合国会议上直言,这不是象征性举动,而是为两国务实铺路。英国外交部也强调,承认能给巴勒斯坦更多谈判筹码。这些国家行动起来,议会辩论、外交声明一条龙,民众支持率高得惊人。 意大利呢?作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本该是领头羊,可梅洛尼政府却按兵不动。她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简明扼要:时机不成熟,不能贸然跟风。这话一出口,国内舆论炸锅。梅洛尼的右翼联盟一直亲近以色列,意识形态上跟美国保守派走得近。她上台后,移民政策铁腕、经济复苏优先,这些都让她在右派选民中人气高,但中东问题上她总挑明面。拒绝承认巴勒斯坦,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政府一贯立场:先解决哈马斯问题,再谈建国。这让意大利在欧洲显得格格不入,其他国家都往前冲了,它却踩着刹车。 这下子,意大利老百姓坐不住了。9月22日,全国75个城市同时爆发抗议,参与人数超过10万。罗马的特米尼火车站外,民众聚集高呼口号,支持巴勒斯坦的声音震天响。米兰作为时尚之都,本来平静,结果抗议队伍一到中央车站,就和警方起了摩擦。报道说,60多名警察受伤,10多人被捕。为什么这么激烈?因为大家觉得政府不光是拖延,还在暗地里支持以色列。晚邮报爆料,热那亚港本打算运一批无人机零件和防弹衣过去,这消息一出,民众彻底怒了。加沙的平民伤亡数字每天刷屏,意大利人看在眼里,觉得自家政府在火上浇油。 抗议不光是上街喊喊,很快就升级成经济行动。全国总工会直接号召24小时总罢工,影响面广得吓人。两千多所学校关门,教师工会带头响应,孩子们在家待着,家长们只能自己安排。铁路系统瘫痪,罗马到米兰的高铁全停,车站里旅客堆积如山。公交和地铁也跟着罢工,米兰只剩两条线路勉强开,市区交通堵成一锅粥。工人阶级最活跃,托斯卡纳地区的金属工人罢工,佛罗伦萨和比萨的工厂停摆,他们举着横幅强调拒绝为战争生产。这不是空谈,实际损失不小,企业订单延误,经济链条卡壳。 港口工人更是硬气。热那亚港凌晨就行动,用集装箱堵住入口,誓言不让任何可能去以色列的物资通过。利沃诺港的起重机停工,泊位空荡荡的。这些港口是意大利对外贸易命脉,封锁一搞,供应链直接断裂。工会领袖放话,这是对政府运武器的抗议。想想看,意大利出口武器不是新鲜事,但这次曝光时机太巧,正好赶上欧洲承认浪潮,民众觉得这是赤裸裸的偏袒。罢工持续一天,经济学家估算损失上亿欧元,但对示威者来说,这点代价换来声音放大,值了。 梅洛尼的回应呢?她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没急着让步。9月23日,她对记者说,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有两个硬条件:哈马斯必须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而且不能参与任何巴勒斯坦政府。这话听起来像退一步,实际还是卡脖子。哈马斯问题是老大难,释放人质谈何容易,排除哈马斯更会让巴勒斯坦内部分裂。梅洛尼的逻辑是,先稳住以色列,再谈和平,这跟德国的立场类似。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也在观望,说要等条件成熟。意大利跟着德国走,表面上团结,骨子里是右翼政府的算盘:别得罪美国和以色列,国内右派选民也吃这套。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