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先说说俄罗斯这边的处境,那真是被西方制裁逼到了墙角,自从俄乌冲突打响,西方直接把俄罗斯踢出了全球航空产业链,不是简单断供零件那么简单,是连买卖都不让做了——飞机卖不出去,发动机再先进也没人敢买,连维修保养、保险这些配套服务都给掐了。 就说那个PD-26发动机,本来是俄罗斯憋着劲儿要卖给欧美的“大杀器”,推力能到26吨,专门给宽体客机用的,要是能敲开欧美市场,不仅能赚大钱,还能巩固俄罗斯在航空领域的地位。 可现在倒好,欧美客户全跑了,这发动机立马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项目天天烧钱却没订单,再找不到下家就得彻底黄了,前期投入的几十亿研发费用全得打水漂。 俄罗斯不是没想过别的出路,可全球能接下这种重型发动机的市场没几个,自家的MC-21客机都因为西方禁运零件差点停摆,哪有能力消化这么大的发动机产能? 之前俄罗斯还停过给美国的火箭发动机出口,结果自己的工厂差点倒闭,这教训就在眼前。 这时候中国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未来二十年要几千架新飞机,市场规模万亿级别,只要能挤进来,俄罗斯的发动机项目就能活下来,还能靠卖技术赚笔救命钱。 再看咱们中国这边,确实有短板,但这短板绝不是永远的坎儿,大家都知道,咱们的C919大飞机虽然飞起来了,但“心脏”还是美国和法国合资的发动机,人家要是哪天翻脸断供,飞机就得趴窝。 自主研发的长江系列发动机虽然在推进,但推力还不够,长江1000A最多也就18吨推力,满足不了CR929这种宽体客机的需求,而CR929要飞长途、载几百人,至少得26吨推力的发动机才行。 西方就盯着这个短板,动不动就拿发动机卡脖子,跟拿把刀架在脖子上似的,这种滋味谁都不好受。 俄罗斯送来的PD-26正好能补上这个缺口,而且人家不光给发动机,还附带复合材料机翼技术,这技术能让飞机减重20%、降成本三成,是咱们现阶段急需的。 但咱们心里门儿清,这只是个“过渡方案”,不是长久之计,俄罗斯自己都说这发动机还在研发阶段,可靠性、油耗这些指标还没经过市场验证,而且用俄制发动机会有西方制裁的风险,要是CR929用了它,可能没法进入欧美市场。 所以咱们要的不是“依赖”,是借这个机会搞技术参考,给自家长江2000发动机的研发争取时间,等咱们自己的技术成熟了,根本不用看任何人脸色。 有人说俄罗斯这是“技术扶贫”,这话太天真了,俄罗斯比谁都清楚,中国的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年中国在高铁、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是从引进到超越,航空发动机虽然难,但咱们砸了几百亿成立航发集团,人才、设备都在跟上,再加上有俄罗斯的技术做参考,突破瓶颈只是早晚的事。 要是现在不把发动机卖出来,等中国自己的发动机成了气候,俄罗斯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俄方这是趁咱们还需要的时候赶紧变现,既救了自己的项目,又卖了个人情,简直是算得明明白白。 再说中俄这层关系,现在正是“黄金期”,能源上有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钱上在用本币结算,互相都把对方当成靠谱的伙伴。 之前两国合作CR929还因为控制权吵过架,现在俄方主动换了合作模式,从“联合研制”改成“技术供应”,说白了就是放下身段,知道自己没资格谈条件了。 这种转变不是因为大方,是因为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续命,而中国需要技术备份,两边一拍即合,本质上是战略互补。 往大了说,这事儿还能打破西方的垄断,这么多年,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被美国通用、英国罗罗那几家公司把持着,他们想涨价就涨价,想断供就断供。 中俄要是能把发动机合作搞成,再结合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规模,就能在欧美之外杀出一条路,以后全球航空业就不是他们一家独大了,这对俄罗斯是翻身的机会,对中国是破局的关键,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 说到底,俄方突破限制卖发动机,既不是“恩赐”,也不是“无奈”,是最现实的利益选择,他们救了自己的项目,咱们解了燃眉之急,顺便还能推进自主研发。 等再过个三五年,咱们自己的重型发动机量产了,再回头看这事就会明白:所谓的“短板”从来都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最硬的底气,而俄罗斯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个最聪明的生意而已。
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
花开富贵流年
2025-09-27 13:57:03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