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台长,这……真的能行吗?《新闻联播》后面插广告,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办公室里,一位亲信压低声音,脸上写满了担忧。当时的央视,远非今日的媒体巨无霸,更像是一个囊中羞涩的“国家队”。 经费捉襟见肘,设备老化陈旧,甚至连一些必要的节目制作都显得力不从心。杨伟光望着窗外,语气却异常坚定:“我们总要迈出第一步。不解决钱的问题,谈何发展?谈何影响力?”与其坐等,不如破局,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于是他想要的机会,很快敲门了,山东的孔府家酒厂找上门来,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目标直指《新闻联播》后那个无人敢碰的“黄金空白”。 谈判桌上,对方代表目光灼灼:“杨台长,我们相信央视的影响力,这个位置,值这个价!”这笔钱,对当时的央视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诱惑巨大,风险同样巨大。在严格的宣传纪律下,这个时段具有特殊的神圣性,任何商业元素的侵入都可能被视为僭越。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93年11月28日,当晚七点三十分,《新闻联播》像往常一样准时播出,画面里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庄重而严肃。全国亿万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包括那些对此计划一无所知的上级领导。 当片尾曲响起,节目结束。就在所有人习惯性地等待《天气预报》的柔和音乐时,屏幕画面陡然一转,一段关于“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30秒广告,带着略显生硬的画面和配音,闯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嘀铃铃——”几乎是在广告播出的同时,杨伟光办公室的电话就尖锐地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是广电部领导的号码。他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听筒那头,部长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惊愕和火气:“杨伟光!你怎么能这么做?!这是什么情况,你汇报过吗?!” 空气瞬间凝固,杨伟光握着话筒,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他努力让语调保持平稳,诚恳地解释着台里面临的困境和这次尝试的必要性:“部长,央视要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这个尝试,责任我来承担。” 但是风波并未如预想般猛烈,或许是因为广告时段选择巧妙,正处于两个高收视节目之间的衔接点,观众接受度尚可。也或许是央视的窘境上级早已心知肚明,这次“先斩后奏”在惊险过关后,竟意外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自那次“冒险”之后,《新闻联播》后的广告时段从30秒扩展到1分钟,并迅速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次年,首届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应运而生,“标王”时代轰轰烈烈地开启,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进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那个曾经忐忑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一次划时代的破冰。 只能说,时代浪潮下的每一次破局,都混合着勇气与风险的复杂气味。杨伟光那“擅自”的30秒,看似是一次职务上的冒险,实则是对旧有框架的一次理性叩击。 因为它打破了形式上的禁忌,用最直接的市场经济逻辑,为内容生产找到了输血通道,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护卫了媒体作为舆论阵地的独立性与发展动能。这其中的辩证法则,远比表面的是非评判更为深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信息来源: 凤凰网|《央视《新闻联播》30年发展史 中国第一背后》 山东商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病逝:打造焦点访谈、拍板新闻联播后播广告》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金枪鱼为了不被吃有多努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渔民告诉我,它们在海洋里练了上
【1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