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解放军军官被越军包围,他准备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却突然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想一头撞死。 1984年4月28日,地点,中越边境,老山。 那会儿,收复老山的战役打得正酣。邢文华所在的七连,接到的命令是穿插到敌后,攻克142号高地。这在当时,就是最尖锐的那把刀,要插进敌人的心脏。 聊起这场仗,就不能不提当时的氛围。那时候的解放军,受的是什么教育?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这些名字刻在每个士兵的骨子里。为国捐躯,是军人最高的荣誉,叫“光荣了”。 邢文华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战斗打响,异常惨烈。热带山岳丛林里,子弹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邢文华带着人往前冲,身上很快就挂了彩,左腿、右臂,都被弹片击中。但他顾不上,战友一个个倒下,阵地还没拿下来,他心里就一个字:冲! 可打着打着,他发现身边没人了。通信员牺牲了,战友们也冲散了。等他反应过来,自己已经孤零零一人,陷在了敌人的包围圈里。几个越南兵端着枪,正一步步朝他逼近。 这时候,邢文华想的是什么?投降?不可能。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军人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他摸了摸身上,还剩最后一颗手榴弹。 他把手榴弹紧紧攥在手里,拔掉了保险销,就等着敌人再靠近一点,拉弦,同归于尽。在他看来,这就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了。用生命完成最后一次冲锋,光荣!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因为失血过多,加上体力透支,就在他准备拉响手榴弹的那一瞬间,眼前一黑,人就晕了过去。 等他再睁开眼,天旋地转。他看到的,是几个越南兵的脸,和黑洞洞的枪口。 那一刻,邢文华的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 他下意识地摸向腰间,手榴弹没了。他明白了,自己没死成,成了俘虏。 兄弟们,你们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准备好“光荣”的英雄,一个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成信仰的军官,醒来却发现自己成了敌人的阶下囚。 那不是失败,那是比失败痛苦一万倍的耻辱。他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我怎么还活着?我必须得死! 他用尽全身力气,猛地朝旁边的一块石头撞过去。他想一头撞死,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可惜,他当时太虚弱了,被越南兵轻易地制服了。 从那一刻起,邢文华的战争,换了一种形式。那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加残酷的战争,一场与绝望、耻辱和孤独的漫长搏斗。在越南的战俘营里,他待了整整5年。 故事讲到这,我想先停一下。 我们今天再回头看邢文华的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当年,当战俘,尤其是一名军官当了战俘,回来后要面对的是什么?是严格的审查,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是“为什么你活着回来”的无声诘问。那种压力,不比在战场上扛炮弹轻松。 但今天,我们的社会进步了。我们终于开始明白,战争的创伤,不仅有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 我们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2023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整个社会都在努力为军人营造一个更尊崇、更有保障的环境。去年,国家还启动了新一轮的优抚对象普查,确保每一位老兵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怀。 我们对英雄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和人性化了。 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在战场上引爆手榴弹的那一刻。 像邢文华这样,在绝境中活下来,在战俘营里坚守气节,回国后默默承受一切,顽强地生活下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他的战场,从老山的山头,延续到了回国后的几十年漫长岁月。 聊回邢文华战斗过的那片土地。 当年炮火连天的中越边境,现在是什么样?是两国边民互通有无的繁华口岸。根据最新的数据,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再次突破了2500亿美元,广西、云南的边境贸易搞得红红火火。当年打得你死我活,如今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这恰恰说明了邢文华那一代人流血牺牲的价值。他们打的,就是一场换来长久和平的战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安心刷手机、谈生意,奠定了基石。没有当年的“打”,就没有今天的“和”。 邢文华后来怎么样了? 1989年,他作为最后一批被俘人员,回到了祖国。经过漫长的审查,组织最终给了他公正的结论,恢复了他的军籍、党籍和干部身份。他转业回到地方,像一棵沉默的树,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他很少跟人提起那段经历,那些痛苦和荣耀,都埋在了心里。
1984年,解放军军官被越军包围,他准备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2 18:20: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