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非常关注莫迪的中国之行,但反华强硬派切拉尼教授(Brahma Chellaney)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他的日本之行”,他说日本不仅是“印度现代化的重要资金和技术来源”,也是“关键矿产资源的合作伙伴”,他还声称,印日战略关系已成为“亚洲力量平衡与稳定的基石”。 切拉尼可不是普通的学者,作为印度顶尖的地缘战略专家,他曾参与起草印度的核学说,在国际战略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他长期关注中印关系,向来对中国保持警惕,甚至提出过 "债务陷阱外交" 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对外投资。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自然不会被轻易忽视。 要理解切拉尼的看法,得先看看莫迪这次亚洲行的行程安排。在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 50% 关税,把印度出口产业逼到墙角的关键时刻,莫迪选择了先访日本,再赴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这种先后顺序本身就很有讲究,似乎暗示着在莫迪心中,日本的分量确实不轻。 切拉尼强调日本是印度现代化的重要资金和技术来源,这话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莫迪访日期间,日本宣布了一项未来十年向印度投资 10 万亿日元 (约 680 亿美元) 的计划,涵盖基础设施、制造业、清洁能源与技术等关键领域。 这笔资金对正承受美国关税重压、亟需外部资本注入的印度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要知道,印度的经济增长正面临巨大压力,纺织、宝石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几乎被美国关税掐住了咽喉,这个时候日本的投资承诺,无异于给印度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技术合作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拖延已久的高铁项目终于有了新进展。双方确认印度首条高铁项目孟艾高铁将引进日本最新研发的 "E10 系" 新干线列车,预计 2030 年投入运行。 这个项目虽然几经波折,从 2017 年动工至今多次延迟,但此次莫迪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一同乘坐新干线,并参观了最新型号列车,无疑向外界释放了双方继续推进合作的强烈信号。 尽管项目仍存在成本上升和技术分歧等问题,但日本通过输出完整的运营体系和人才培训,正试图确保长期合作关系,这正是切拉尼所看重的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 在切拉尼看来,日本作为关键矿产资源合作伙伴的角色更为关键。印日双方在 "经济安全保障倡议" 框架下,将半导体和稀土等关键矿产列为最优先合作事项。 两国正在推进从开采到加工的全链条合作,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依赖”。这一合作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涉及战略安全,毕竟在当下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掌握关键矿产资源就意味着掌握了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印度计划在 2025 年晚些时候主办四方安全对话 (QUAD) 领导人峰会期间推动 "关键矿产倡议" 落地,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合作的战略意义。 更让切拉尼看重的是印日战略关系的深化。两国正在修订 2008 年签署的《安全保障合作联合声明》,将合作范围从原来的联合训练和海上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保障、防卫装备联合研发,以及网络空间、太空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管理。 这意味着印日军事合作将进入新阶段,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联合演习,而是向技术共享和共同研发迈进。双方合作开发的 "统一复合无线电天线"(UNICORN) 项目,就是为印度海军平台提供通用雷达桅杆,这种深度技术合作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在军事领域,一年一度的 "马拉巴尔" 联合军演继续举行,参演国家包括美印日等,演习以反潜战争为突出特色,正值中国潜艇频繁出入印度洋之际。 印度首次派遣其 4.457 万吨的航空母舰 "维克拉马迪特亚" 号参与外军联合演习,显示出印度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而这背后离不开日本在技术和装备方面的支持。这种军事合作正是切拉尼所说的 "亚洲力量平衡与稳定的基石" 的具体体现。 相比之下,虽然中印关系近期出现一些缓和迹象,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达成 10 点共识,同意设立划界专家小组,并重开三处传统边境贸易市场,但这些进展更多停留在管控分歧、防止冲突升级的层面。 切拉尼显然认为,这种关系缺乏像印日之间那样的深度战略互信和实质性合作内容,难以满足印度在经济转型和战略安全方面的迫切需求。 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呈现出明显的 "双线并行" 特点,对日本突出经济安全、防务合作与 "印太" 稳定;对中国则聚焦管控紧张、恢复互信与经贸便利。 但在切拉尼看来,这种平衡背后,日本才是印度真正的战略依托。特别是在美国不断向印度施压的背景下,加强与日本的全方位合作,既是应对经济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制衡中国影响力扩张的战略考量。 对印度而言,日本不仅提供了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更在战略安全上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双重价值正是切拉尼强调日本之行重要性的根本原因。
印度媒体非常关注莫迪的中国之行,但反华强硬派切拉尼教授(BrahmaChell
天天纪闻
2025-09-01 15:59:13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