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南网友说,本来以为对高市的错误言论,只是会引起中国国内网友的激烈反应,恨不得

自由要自由的鱼 2025-11-28 10:16:26

一越南网友说,本来以为对高市的错误言论,只是会引起中国国内网友的激烈反应,恨不得新账旧账一起算。但我想错了,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华裔,包括菲律宾的、马来西亚的、印尼的等等这些国家的人,他们的想法与所有中国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认为终于有机会报仇了。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嘴里的“报仇”不是拳头,而是把事实摆出来,让更多人听见受害者的声音。有人提议做口述史,有人想发联署信,还有人说要去当地学校申请讲座,把被抹去的那一段一点点补回来。 在吉隆坡的一家小馆子里,马来华裔朋友给我看了外婆的旧相册。她说,家里以前不敢多谈,可越到今天越觉得不能沉默。那一刻我意识到,很多人的愤怒背后其实是长久的克制。 印尼华裔朋友讲了一段祖辈的经历,停顿了很久才说完。他没有激烈的词,只反复说四个字:要个交代。我问他什么是交代,他说承认、道歉、修正教材,别再模糊。 还有一位菲律宾华裔,做媒体的。他说最怕的是两件事:一种是装作没发生,另一种是把责任推给“时代”。他说媒体有义务把细节核实清楚,不给“擦边洗白”留口子。 这事也让我反思,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只停在骂战,话题很快就被算法冲淡。把愤怒转成证据、节目、课程,才是能留下的东西。哪怕只有十分钟,也比一百条口水战有用。 我不同意把任何民族一刀切地打标签。我们应该盯着具体言论和具体行为。谁说错了、谁铺盖了事实,就点名谁。把人群整体化,只会送给对方借口。 我也看到另一个细节:有个日本留学生悄悄给我发消息,说他在学校里做过相关报告,引用了幸存者证词,导师当场沉默。他说想把资料翻译成日文。我回他,做吧,这才是改变的起点。 那晚我们讨论到很迟,大家达成了三个共识:一是要把史料公开化,图、表、证词都要能检索;二是要盯住每一次歪曲,第一时间回应;三是尽量把讨论从情绪拉回事实,别让谣言占空子。 第二天我把见闻剪成短视频,用越南语、中文和英文发了三个版本。出乎意料,点赞不少,质疑也不少。有人问凭什么你们来讲历史。我回他:不是“我们”,是档案、证词和记录在讲。 这波讨论还会持续多久我不知道,但我更清楚一个道理:记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下一次不会那么容易发生。真正的底气,是能在任何场合说清楚“为什么”。 接下来我会继续跟进口述史的计划,联系几位愿意出镜的老人,也会把所有资料的来源公开。等我把第一期做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更难的问题:当真相摆在眼前,究竟是谁还在装作看不见?

0 阅读:21
自由要自由的鱼

自由要自由的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