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 普京对外宣布了 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11月18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针对中国公民的免签政策将在近期正式生效。这意味着用普通护照去俄罗斯旅游、经商将更加方便。 这并非俄罗斯首次对中国实施免签,但政策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2018年世界杯期间,俄罗斯实施临时免签,仅限观赛游客且有明确时间限制;2000年起推行的团队游免签,要求必须通过旅行社组团,个人无法单独享受。 此次直接放开普通护照入境,涵盖商务活动且无次数限制,此类便利化程度,俄罗斯仅对中国及少数独联体国家开放过。 选择2025年底这一节点推行政策,两组权威数据可清晰说明背景。10月31日,北约刚在芬兰成立北欧多兵种陆军司令部,部署5000人前沿驻军,配备射程50公里的“弓箭手”榴弹炮,具备72小时全域部署能力。 另一边,10月12日美日印澳在孟加拉湾举行“马拉巴尔”军演,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日本“出云”级准航母领衔参演,重点演练反潜和海上截击科目,针对性明确。 俄罗斯西部受北约挤压,中国东部面临印太框架下的军事活动施压,在此局势下,双方“背靠背”协作需进一步升级。 军事层面的便利化提升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中俄“东方-2024”联合军演期间,中方参演部队需提前两周办理签证,仅军工技术人员的资质审核就耗时3天。 免签政策落地后,此类协作效率将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国防部6月已公开信息:将协助中国进行空降营装备训练,双方铁路网已预留军用通道,用于物资快速调运。 未来军工专家携带技术图纸赴俄交流,或俄军人员来华参与装备测试,凭普通护照即可通行,这种协作效率提升,较增派单艘军舰更具实际意义。 能源与经济领域的合作绑定也借免签政策进一步深化。俄罗斯能源部数据显示,2025年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对华输气量突破380亿立方米,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能源买家。 此前合作存在明显痛点:中方参与俄罗斯远东石油开采的技术人员,每次轮换均需办理商务签证,对项目进度形成制约。 免签政策实施后,中国企业在俄加工厂完成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产量提升18%,这一联动效应远非单纯旅游收入可比。 西方媒体炒作的“俄罗斯依附中国”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俄罗斯具备对等协作的筹码,去年10月俄罗斯技术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军民两用技术协议,涵盖电子元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明确指出:协议涉及技术可直接应用于军事项目。 加之俄罗斯协助中国训练空降营、共享北极航道数据,双方形成技术互换的平等协作关系,不存在依附属性。 结合历史对比可更清晰体现合作逻辑的演进。冷战时期中苏结盟以意识形态为纽带,最终陷入分歧;当前俄中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协作基础更为稳固。 1992年美印发起“马拉巴尔”军演时,并未形成如今的四国围堵框架;而俄中从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到2021年条约延期,再到此次免签政策落地,构建起“民间互信为基础、战略协作为支撑”的合作模式,较冷战时期的结盟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政策中存在一处易被忽视的细节:免签适用范围覆盖所有开放口岸,包括陆路口岸。这一细节的战略意义在于,2025年俄罗斯在远东与中国共享的机场、港口,战机起降频率已提升25%,未来双方军舰人员靠港休整、物资补给的手续将进一步简化。 对普通民众而言,政策红利不仅限于旅游领域。计划前往俄罗斯远东开展跨境贸易的商贩,无需花费数千元通过中介办理签证;东北地区农民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可凭护照实现当日往返。 更重要的是,人员往来密度提升将强化两国民间互信——贝加尔湖等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中,不乏技术合作工程师等专业群体,此类“民间外交”的效果,远超外交声明的单向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免签政策并非无规可依。停留时间超过30天需办理停留证件,禁止从事与入境目的不符的活动,如以旅游名义务工。 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已提前提醒,入境时建议携带酒店订单或邀请函,避免影响行程。此类细节的落实,是保障政策便利化实效的关键。 普京宣布的免签政策,表面是入境便利化举措,实则是俄中应对动荡地缘格局的战略默契体现。 在北约于北欧部署军事力量、美日澳在印太开展联合军演的背景下,俄中以看似基础的免签政策传递明确信号:双方协作并非停留在协议文本层面,而是落实为公民出行便利、军工技术互换、能源跨境流动等实际成果。这种务实高效的合作模式,构成双方应对外部压力的核心实力。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普京:中国公民访俄免签政策近期生效 参考消息2025-11-19 1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