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冲突升级,却没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抵制日货了? 十年对比太扎心!十年前中日关系紧张,那个时候全网抵制日货;如今中日关系又紧张了,却没有人提抵制日货的事儿。为什么?因为国货崛起。 2012年钓鱼岛争端引发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多地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导致日本商品销量锐减。当时,日本家电如电饭煲和马桶盖被视为高质量代表,中国消费者大量赴日采购,形成抢购热潮。日本品牌占据中国家电市场显著份额,国产品牌在技术与品质上难以匹敌。抗议期间,许多商场下架日货,汽车和电子产品销售受重创。日本经济遭受冲击,出口额下降明显。中国企业借机反思,推动本土制造业升级。抵制行动虽表达不满,但也暴露国货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整体来看,这次事件促使中国加速家电产业投资,提升供应链完整度。日本企业调整策略,增加在华投资以缓解压力。 十年后,2025年中日关系再度紧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引发北京回应,中国发布旅行警告,建议公民避免赴日。旅游股暴跌,机票退订量达49.1万张,中国航司面临数十亿人民币损失。日本观光业受影响,但中国民众未发起大规模抵制日货行动。相比2012年,此次摩擦未见街头破坏或网络号召抛售日货。原因在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日本企业在中国设厂众多,抵制可能自伤。更多焦点转向外交渠道,如召见大使和舰艇巡航。民众消费习惯已变,日本产品不再是首选。数据显示,中国家电零售额2024年达9071亿元,同比增长显著,本土品牌主导市场。 日本家电份额萎缩,国货在品质与创新上实现赶超。 国货崛起是关键因素。过去,日本马桶盖和电饭煲以精细工艺闻名,中国消费者视其为高端象征。2010年代初,中国家电产业依赖进口技术,品质差距明显。如今,中国智能马桶产量占全球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智能坐便器产量1372万台,同比增长8.5%,占全球生产量72%。 内销量1221万台,占全球市场65%。 品牌如九牧销量全球首位,市场份额24.19%。 恒洁和箭牌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功能,如自动冲洗和加热系统。预计2030年全球一体式智能马桶市场规模达95.83亿美元,中国份额持续扩大。 日本品牌如TOTO面临竞争压力,市场占有率下降。中国消费者转向本土产品,海外抢购现象消失。 电饭煲领域类似转变。日本品牌如象印曾垄断高端市场,中国产品多为低端模仿。近年来,海尔和美的等企业投资研发,推出智能电饭煲,融入物联网技术。2024年中国空调出货量2亿台,同比增长17.8%;冰箱出货量9671万台,同比增长10.9%。 这些数据反映国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势。日本电饭煲进口量减少,中国出口反超。品牌如苏泊尔在厨房用品市场份额扩大,取代日本锅碗瓢盆。消费者反馈显示,国货价格亲民,功能齐全,不输进口货。制造业升级源于政策支持,如补贴研发和产业链优化。企业增加专利申请,技术自主率提升。日本企业转而在华合资,分享市场红利。 电视机市场见证国货逆袭。日本品牌如索尼曾主导高端段,中国电视出货量2024年上半年1709万台,同比增长2.4%。 海信等品牌在日本市场份额高达八成。 TCL和长虹出口强劲,全球出货量微增中,中国贡献显著。技术进步包括OLED屏和智能系统,本土企业掌握核心部件生产。过去依赖日本面板,如今供应链本地化。消费者选择国货,不仅因价格,还因服务网络完善。日本产品渐成小众选项。整体家电市场2025年1-2月零售额1061亿元,虽微降0.3%,但本土品牌占比稳固。 出海策略成功,海信洗衣机在英国市场份额11%,跃居首位。 经济结构变化支撑这一转变。中日贸易额巨大,日本对华出口依赖度高。抵制日货可能影响就业,如日资工厂工人。2025年摩擦中,中国企业损失主要在航空领域,但家电消费未波及。民众自信源于制造业实力,国货在海外扩张,如美的海外收入占比四成。 日本引进中国电视,反映竞争力逆转。历史经验显示,1930年代抵制日货推动本土工业,但如今无需此类行动。企业专注创新,取代进口依赖。消费者理性采购,避免情绪化行为。外交紧张虽存,但经济韧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