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理事会宣布了! 11月14日,欧盟决定从2026年开始,对150欧元以下的跨境包裹加收2欧元税费,原本这项政策要到2028年才实施,现在提前了两年,本地仓库发出的货只收0.5欧元税费,这种差价安排明显是想让商家把货物存放到欧洲本地。 欧盟此次政策调整并非无的放矢,2024 年涌入欧洲的 150 欧元以下跨境包裹高达 46 亿件,每秒就有超过 145 个包裹清关,其中 91% 都来自中国,Temu、SHEIN 等平台的快速扩张让欧洲本土商家感受到了不小压力。 欧盟方面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大量低价包裹不仅让海关监管不堪重负,还造成了每年 74 亿欧元的增值税损失,部分不合规产品的流入也引发了市场争议。 但将政策提前两年执行,并且刻意拉开直邮与本地仓发货的税费差距,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引导商家将库存转移到欧洲本地。 有意思的是,就连欧盟内部对此也有不同声音,法国家乐福负责人直言 2 欧元的税费 “简直是个笑话”,比利时个体户协会更是觉得这个额度太低,呼吁直接涨到 20 欧元才能真正影响消费者选择。 这一政策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原本依赖直邮模式的中小卖家,每件商品的成本会直接增加 2 欧元,再叠加欧盟调整后的增值税规则,实际税负可能会提升 10 到 20 倍,对于利润微薄的低价商品来说,这几乎是致命打击。 而那些已经布局欧洲市场的头部平台,其实早有准备。Temu 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启用欧洲本地仓库,目标是让 80% 的欧洲订单实现本地发货,SHEIN 更是在法国巴黎开出了实体店,五天就吸引了五万人次客流,今年欧洲市场收入预计将首次超过美国。 这种提前布局并非偶然,毕竟美国此前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后,中国卖家对美出口额已明显下滑,而欧洲市场的快速增长,让平台早已意识到分散风险的重要性。 中国跨境电商的应对能力,恰恰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大国企业的长远眼光。面对政策变化,企业没有陷入恐慌,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积极适应。 有的卖家加快注册欧盟的 IOSS 申报系统,通过统一申报简化流程、降低合规成本;有的则调整产品结构,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注重品质和差异化;更多企业选择 “两条腿走路”,在深耕欧洲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 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背后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成熟的跨境物流体系,以及企业不断提升的全球化运营水平。 欧盟的政策调整或许能在短期内改变市场格局,但很难撼动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毕竟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低价的代名词,而是兼具性价比、创新力和供应链优势的综合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经贸合作的底色始终是互利共赢。欧盟的政策调整,本质上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土产业,但贸易保护从来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外交部此前就明确表态,希望欧方恪守开放承诺,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事实上,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不仅给欧洲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也带动了当地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政策的落地,预计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在欧洲的本土化投入,这反而可能进一步深化中欧在经贸领域的融合。 从长远来看,这场政策变动更像是一次行业洗牌,倒逼跨境电商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那些能够适应规则、持续创新的企业终将留下来,而行业整体也会朝着更规范、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欧盟提前两年征税,到底会让欧洲市场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 “试金石” 还是 “绊脚石”?中国企业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