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铃木先后与长安、昌河牵手成立合资公司,那会儿中国老百姓刚从自行车时代迈入汽车消费初期,买车就图个便宜耐用好养活,铃木的奥拓、羚羊恰好踩中了这个精准需求。 从1993年长安铃木成立到2011年,铃木在中国市场一路顺风顺水,销量逐年攀升,2011年更是创下22万辆的历史巅峰。 现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大家买车不再只盯着代步功能,开始追求大空间、高配置和多样化车型,SUV浪潮更是席卷市场,哈弗H6、吉利博越这些自主车型卖得风生水起,就连本田、丰田这些同为日系的品牌也赶紧调整策略,密集推出符合中国市场的大车和SUV。 可铃木却一门心思扎在自己擅长的小型车领域,固执地认为中国消费者迟早会回归理性选择小车,不仅迟迟不引入大尺寸车型,就连推出的维特拉、启悦、锋驭等所谓的“新车”,也依旧跳不出小型车的框架,空间和配置完全跟不上主流需求。 这种对市场的漠视直接反映在销量上,2011年之后长安铃木的销量就开始断崖式下滑,2012年同比跌了22.7%,2016年销量缩水到11.5万辆,2017年再降26%。 这时候,铃木也没去反思做出改变,反而喊出“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的口号。 2018年这一年,全年销量连巅峰时期的零头都不到,只剩3.45万辆,截止2018年4月底,净资产为-27392万元,之后1块钱转让50%股权给长安,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甩包袱,毕竟没人愿意接手一个持续亏损的烂摊子。 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印度市场,毕竟在那里它也曾复制过中国市场初期的辉煌。 印度市场的路况、消费水平和中国九十年代有些相似,铃木的微型车凭借便宜、省油、维护成本低的优势,一度占据印度市场的半壁江山,旗下Celerio车型销量突破300万,成为印度第一款达成这一成就的车型。 铃木在印度的在售车型多达13款,甚至还针对当地路况推出特供车,印度业务一度占其全球业务的六成以上,加上日本市场,两大市场合计占据九成以上份额。 可铃木显然没吸取中国市场的教训,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2019年下半年开始,印度汽车行业遭遇寒冬,受经济放缓、信贷紧缩和失业率增加的影响,汽车需求量大幅下滑,2019年6月印度汽车总销量同比减少12.34%,其中小型车跌幅高达19%,而专注小型车的铃木首当其冲,玛鲁蒂-铃木连续6个月的销量负增长,2019年7月在印度销量更是同比大跌33.5%,仅10.9万辆。 财务数据也跟着难看,2020财年第一财季,铃木汽车净销售额同比减少8%,营业利润大降46%,净利润直接腰斩,同比大跌53%,玛鲁蒂-铃木的税前利润也减少了27%,销售额降低10%,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市场,没能撑起铃木的全球野心。 更让铃木头疼的是,日本本土市场一直是铃木的基本盘,主打轻型车(K-Car),可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比亚迪等企业开始瞄准日本的轻型车市场,带着更先进的电动化技术进军东京车展,铃木社长铃木俊宏都不得不公开表示“新的竞争即将开始”,承认日本人对中国产品的购买门槛正在降低。 要知道,铃木在小型车领域深耕多年,可在电动化转型上却动作迟缓,面对比亚迪这样的后起之秀,曾经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反观中国汽车市场,在铃木退出后,SUV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爆发,年销量早已稳居全球第一,当初铃木看不上的“大车需求”,如今支撑起了多个汽车品牌的千亿营收,而铃木当初“宁死不低头”的倔强,最终换来的是彻底错失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只能在印度和日本市场夹缝中求生存。 铃木的经历就像一个生动的案例,证明任何品牌想要在市场上立足,都不能抱着过去的成功不放,更不能无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所谓的“宁死不低头”,到头来不过是自断后路,毕竟市场永远不会为傲慢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