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5元买个“假车主”刷出大订破十万,就为了忽悠客户真买车“新车上市72小时小订破X万”“48小时订单超X万”,现在的车上市要没这种新闻来证明自己人气有多旺,感觉都没法和媒体交待,而消费者也吃这套,很多人买车的时候会看新车的订单数据,就想着既然是大家都看好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跟风买总没错。讽刺的是,就在最近,汽车博主“孙少军09”再次转发评论新车上市小订数据造假的新闻。你能想这些看起来很牛的数字可能掺了一半的水分?“孙少军09”一针见血的指出,看官方报的小订数字没用,不如看4S店的进店量,这才是真实的。毕竟买棵白菜还得挑一挑呢,更何况是汽车这种大件儿,谁还不得进店去看看实车,确认一下细节?而这可不是车企的“独角戏”,而是由车企,4S店和经销商,以及黄牛的“集体表演”。车企好理解,领导要业绩,投资人看增长,股价也得稳得住,自然要喊个“破万”的口号来撑撑门面,最后压力给到了营销部门,花钱买数据最简单直接,5块钱买一个“用户”,要想更真点,花15块钱能买一个有真实地址和模拟咨询记录的“高品质用户”,这样一来花个两三百万就能造出一个“小爆款”。至于4S店和经销商,为了能多分到点车,多拿点返利,完成厂家KPI,干脆自己刷单,什么自己的,亲朋好友的账号都利用起来,大不了最后把定金一退,先把数据刷起来再说。黄牛的目的就更简单了,看到哪个车关注度高,抢一波再说,然后再加价卖给那些急着提车的人,从中就能赚上一笔。那么这场戏最后坑的是谁?毫无疑问,就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很多人就是信了“小订破万”去跟风买车,结果车机卡得像10年前的老人机,标称的续航也掺着大量水分,想去车友群里吐个槽,里面没几个活人。更坑的是因为真实销量差,售后也跟不上。想卖二手都没人买。你以为车企就是赢家?大错特错。花几百万去买这种虚假繁荣,等到想优化车机系统,搞研发的时候,反而没了钱。领导看到刷出来的销量还挺开心,寻思再扩产多造点车,最后就只能卖不出去“挥泪大甩卖”,然后再背刺一波老车主。更糟糕的是,刷单要成了整个行业的风气,大家都把精力用在这种地方了,谁还愿意把功夫下在搞研发创新上?那中国汽车赖以发展的根基就被破坏了,而且中国汽车要想长远发展,出海是必经之路。像欧盟等市场对厂商诚信要求很严,订单交付数据的来源和标准都要公开的,一旦因为不诚信被这些国外市场拉黑,那损失可就大了,还会损害中国汽车在国外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要想治好订单造假的毛病,监管部门得赶紧制定一个统一标准来约束这些车企,把小订,大定,交付之类的名词都规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个车企也别想玩文字游戏,谁敢在数据上造假,就重罚谁,罚到它不敢再犯,第三方机构也要把上牌量,投诉率等关键数据公布出来,让消费者看清哪些车是真的热销,哪些车是吹出来的。当然车企自己也要想明白,靠5块钱一个的假用户撑起的假繁荣是走不长远的,“狼来了”喊多了就没人再信了。好好把精力放在搞技术,做服务上比啥都强,这样才能在国内站稳脚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