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举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1-10 10:07:04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典礼上,钱永健举起奖杯时用英语致辞!这句宣言让台下华人学者哗然 —— 他的伯父,正是放弃美国绿卡、用五年软禁换得归国路的钱学森。同样流淌着吴越钱氏的血脉,却在时代的岔路口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精神疆域。 2008年,斯德哥尔摩的一场学术会议上,钱永健戴着金丝眼镜,光线在镜片上反射。 他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是美国科学家,这一幕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他个人的身份,而是他和伯父钱学森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最早的钱永健实验室就在家里的地下室,小时候他患哮喘,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户外跑跳,但他找到了另一片天地:化学实验箱。 父母支持他自由探索,他把各种试剂混合,观察颜色变化、泡沫冒出的样子,还用彩笔做笔记。 一次,他用化肥做实验导致小爆炸,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炸坏了,但他并没有害怕,反而更加着迷科学。 正是这些早期的尝试,让他16岁就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 而钱学森的实验室环境就完全不同,他回国后面对的是一个设备极其匮乏的国家,实验室搭建在戈壁滩的简陋帐篷里。 夜晚寒风刺骨,风沙吹进嘴里,简单的窝窝头充当一日三餐,钱学森和年轻科研团队一起,把有限的器材和材料尽可能利用,每天忙到深夜,肩负的不仅是科研任务,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一个是地下室的个人实验室,一个是戈壁滩的国家实验室,两种环境塑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科研路径。 钱永健的实验室陈设,也能反映他的成长背景,家里挂着美国国旗,圣诞树、英语交流都是日常文化符号。 这种环境塑造了钱永健的身份认同:自由探索、个人兴趣优先,而钱学森的实验室挂的则是五星红旗,象征的是国家使命和集体责任。 钱永健一生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改造与应用,这个源于水母的蛋白经过他的改造,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让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追踪癌细胞和神经元连接路径。 这项成果不仅在科研上突破性极大,也对人类医学研究贡献巨大,超越国界,照亮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工作。 不同时代的实验室,墙的厚度也不一样,钱学森回国时,美国政府用长达五年的软禁设置高墙,他只能通过外交努力才得以回国。 而钱永健的科研环境,则可以在哈佛、剑桥、加州大学自由流动,学术资源和国际合作更为开放,这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科研人才流动的便利和自由。 随着中国科研水平提升,钱永健在1995年访华时曾感叹,现在的中国实验室比他年轻时条件好多了。 如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设备、良好环境,也吸引越来越多海外科学家回归,曾经阻隔科学家的“墙”,正在慢慢消失。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科学家身在何处,而是如何打造让他们发挥全部潜能的科研环境。 2016年,钱永健离世,他小时候的实验笔记被诺贝尔博物馆收藏,这些稚嫩笔迹,和钱学森在戈壁滩绘制的火箭蓝图,一起讲述了科学探索的多样路径。 无论是源于地下室的好奇,还是戈壁滩的责任,只要能为世界带来一束光——无论是追踪细胞还是点亮星空——都是对血脉、才华和科学精神的最好致敬。 主要信源:(科学网——钱永健: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