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 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追溯历史就能发现,俄罗斯对西方的向往早有渊源。彼得大帝当年亲自去欧洲学习,回来就推动改革,把宫廷礼仪、服饰甚至建筑风格都改成欧洲样式,连首都都迁到更靠近西方的圣彼得堡。 从那时起,“融入欧洲” 就成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执念,哪怕欧洲始终把它当外人。 这种执念影响着俄罗斯的外交选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多次申请加入北约和欧盟,主动削减核武器,甚至在科索沃问题上配合西方行动,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 西方的态度很明确,既想利用俄罗斯的资源,又不愿真正接纳它,这种推拉让俄罗斯的 “西方梦” 一次次破碎。 但即便如此,俄罗斯对西方的亲近感也没消退。 经济上,欧洲长期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买家,天然气管道直通欧洲腹地,每年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文化上,俄罗斯的艺术、文学一直向欧洲看齐,莫斯科的时尚周、艺术展都以能进入欧洲主流圈子为荣。 可地理和现实又把俄罗斯牢牢绑在东方。它的大部分国土在亚洲,资源、人口也多集中在东部,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 2024 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比与欧洲的贸易额还高,能源出口也开始转向亚洲市场。 这种 “东方的命” 与 “西方的心” 的矛盾,在俄乌冲突中彻底爆发。俄罗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想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保住自己在欧洲的战略缓冲。 它觉得只要展示足够的实力,就能让西方重视自己,甚至重新考虑接纳它,可结果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立。 冲突爆发后,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能源合作几乎中断,俄罗斯才不得不加快转向东方。 从加大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到与印度合作研发武器,再到加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东方多边机制,俄罗斯在经济、外交上越来越依赖东方伙伴。 可骨子里的 “西方心” 还是没改。俄罗斯依然关注欧洲的态度,偶尔会释放与欧洲对话的信号,甚至在部分议题上试图与西方妥协。 这种摇摆让它在东方合作中也显得不够坚定,既想从东方获得支持,又怕彻底得罪西方,陷入两难境地。 俄乌战争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俄罗斯的身份困境。它既不属于西方,也不能完全融入东方,这种撕裂让它在国际舞台上屡屡碰壁。 要是能早点认清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 “西方梦”,专注于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务实合作,或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如今,俄罗斯在东方的合作已经初见成效,经济逐渐稳住,外交也有了新的支撑。但 “西方心” 的执念是否会再次影响它的选择,谁也说不准。 这场战争带来的最大教训,或许就是让俄罗斯明白,认清自己的定位比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圈子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