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给配送员发爆竹防熊袭:熊害泛滥下的无奈之举,安全防护陷争议 “送快递还得自带‘防爆装备’?”近期,日本给配送员准备爆竹防熊袭的话题引发全网关注。随着日本各地熊袭人事件频发,死亡人数创下新高,配送员、送报员等户外工作者沦为高危群体,地方政府与企业无奈推出“爆竹驱熊”方案,却因防护效果有限、安全隐患等问题引发热议,背后折射出日本熊害治理的深层困境。 这场人与熊的“生存博弈”早已愈演愈烈。据日本环境省数据,2025财年(4月至10月)全国已有12人遭熊袭击丧生,是2023财年全年死亡人数的两倍,更是130年来首次出现“食人熊”案例。熊害影响范围持续扩大,从北海道到秋田县,从林区到居民区,野熊频繁闯入人类活动区域——它们不仅啃食果园里的200多个苹果,造成农户惨重损失,更直接将矛头对准户外工作者。今年7月,北海道福岛町一名52岁送报员在工作途中遭棕熊袭击,被拖入山林身亡,而这名送报员3天前就曾目击过这头熊,却因缺乏有效防护手段未能幸免。中国驻札幌、大阪等多地总领事馆也接连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在日公民警惕熊类无差别伤害。 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配送行业率先采取应急措施。多家物流企业为一线配送员配备爆竹、防熊喷雾等装备,指导员工遇熊时点燃爆竹,通过巨响驱散猛兽。这一“民间防护方案”迅速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在专业驱熊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爆竹能起到临时威慑作用,总比“赤手空拳”应对更靠谱;反对者则直言“这是将配送员推向险境”,一方面爆竹威力有限,若遇到已将人类视为猎物的“惯犯熊”,不仅无法驱离,反而可能激怒猛兽;另一方面,配送途中携带易燃易爆的爆竹,也存在意外引燃、误伤他人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爆竹防熊”的背后,是日本熊害治理体系的全面告急。地方政府早已陷入“绝望境地”,秋田县因人力短缺,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因熊害请求自卫队支援的地区。但自卫队的支援堪称“杯水车薪”:根据法律规定,自卫队不能携带枪械,仅能配备木制刺刀、护盾、防熊喷雾等装备,主要负责设置诱捕笼、运输猎人、处理熊类尸体等辅助工作,面对凶猛的野熊几乎没有实战能力,此举也让民众倍感不满与无奈。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猎人群体的断层危机。日本60%的猎人年龄超过60岁,84岁老猎人的日薪仅约500元人民币,年轻人不愿接手,导致专业捕熊力量严重不足。同时,法律对枪械使用的严格限制也束缚了应对手脚——曾有猎人因“射击角度可能打中建筑物”被起诉吊销许可,使得合法持枪者不敢轻易开枪。多重因素叠加下,熊类数量持续增长,部分熊甚至通过过往经验学会“袭击人类就能获得食物”,危险性进一步升级。 为缓解危机,日本政府于10月30日首次召开阁僚会议讨论熊害应对,计划开展熊类种群调查、发布预警、修订猎枪使用规范,并在11月中旬前制定官方方案 。民间市场上,模拟大型犬吠叫声的驱熊装置也供不应求,日销量暴涨7-8倍。但对于每天穿梭在风险区域的配送员而言,这些措施仍显滞后,“爆竹防熊”依旧是他们不得不依赖的“最后防线”。 这场熊害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边界模糊的必然结果——人口减少、弃耕土地增加,让森林与居民区的界线逐渐消失,加上野外食物短缺,熊类只能被迫闯入人类领地觅食 。“爆竹防熊”的无奈之举,既是对配送员安全的临时保障,也暴露了日本在生态平衡、公共安全治理上的短板。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与保障民众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破解人力短缺与法律限制的双重困境,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爆竹”这样的权宜之计,而是更专业、更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
一个韩国人在日本街头穿着「血符」夹克,成功的引起了一个中国人的注意!「血符」抗
【1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