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都谈了对中国的印象,他们都用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严肃”。其实如果观察各个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时间长了 ,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和外交的确显得有些严肃,不那么生动活泼。那么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实际上,这本质上还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很多国家的制度不同所导致的,这种差异从根上就决定了双方政治人物的行事逻辑和外交风格,所谓的 “严肃” 与 “活泼” 不过是制度基因的外在表现。 先看特朗普,这位地产大亨能坐上美国总统宝座本身就是西方制度的典型产物,他这辈子大半时间都在和地产、真人秀打交道,直到 70 岁才第一次踏入政坛核心,完全是个官僚体系的 “门外汉”。 他组建的内阁更是堪称 “富豪俱乐部”,净身价加起来近 60 亿美元,国务卿蒂勒森是埃克森美孚前 CEO,商务部长罗斯身家超 10 亿美元,这些人这辈子没在政府里待过几天,满脑子都是生意经和谈判技巧,搞政治更像搞商业并购,说话自然带着商人的直接和夸张,反正只要能吸引关注、争取利益,怎么生动怎么来。 美国政坛历来就有跨界传统,历史上 59% 的总统、68% 的副总统都是律师出身,现在国会里还有 40% 的议员是律师,剩下的要么是企业家,要么是职业政客,真正懂专业领域的没几个 —— 科技互联网这么重要的行业,国会里出身于此的政客才占 4%,却要天天琢磨着给科技公司立法。 这些人靠竞选上位,必须靠 “话题性” 抓住选票,就像卖产品得靠广告吆喝,所以说话做事总带着点表演性质,哪怕是外交场合也不例外。 特朗普当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 diss 其他国家,或者在推特上随手发一条争议性言论,放在中国外交语境里简直不可想象,但对他来说,这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常规操作,和他当年在真人秀里的套路没本质区别。 日本的高市早苗看似是政坛老人,实则也带着强烈的 “表演型” 特质。她为了上位刻意打造 “日本铁娘子” 人设,把撒切尔夫人当偶像,张口闭口都是强硬言论,可转头就得给特朗普深鞠躬 “还债”。 这种前倨后恭的反差,本质上也是日本政治生态的产物 —— 要在多党博弈中站稳脚跟,必须先靠鲜明人设吸引党内和选民支持。 她前脚刚跟中国承诺要发展友好关系,后脚就晒出和台当局官员的合影,这种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的操作,更像商人在不同客户间周旋,哪里顾得上什么一致性,先把眼前的政治利益拿到手再说。 再看中国这边,官员选拔走的是 “科班路线”,几乎没人能像特朗普那样 “空降” 上位。就拿外交系统来说,耿爽当年当发言人前,在外交部从科员做起,先后在国际司、驻美使馆等岗位历练了二十多年,把外交规则和政策细节摸得滚瓜烂熟。 这种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言行必须精准对接制度要求,毕竟说出去的每句话都代表国家立场,不是个人的 “脱口秀台词”。 中国的政治体系讲究集体决策和政策连贯,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得按规则行事,要是官员都像西方政客那样随意发挥,政策早就乱成一锅粥了,这种 “严肃” 本质上是对责任的敬畏。 从文明根源上看,这种差异更明显。中国从战国时期就形成了 “统一秩序优先” 的理念,儒法合流造就了大一统的治理传统,官员的核心职责是维护体系稳定,自然得谨言慎行。 而古希腊城邦讲究 “自治” 和 “个人主义”,连神都像 “大写的人” 一样没权威,这种基因传到西方,就变成了对 “自由表达” 的推崇,政客们自然敢放开了说话。 中国的外交政策向来是 “一张蓝图绘到底”,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提出到实践贯穿始终,不会因为领导人变动就改弦更张;而西方政客上台往往先推翻前任政策,奥巴马搞医保法案,特朗普一上来就想废除,这种朝令夕改的背后,正是商人式的 “短期利益导向” 在作祟。 中国的 “严肃” 里藏着的是制度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贯性。就像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十多年来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会像西方搞合作那样,今天喊着多边主义,明天就搞单边制裁。外交部发言人看似说话严谨,其实句句都有政策依据,耿爽当年用十个成语怼外媒,看似犀利却没一句出格,这都是长期体制历练的结果。 而西方政客的 “活泼”,本质上是竞选逻辑的延伸 —— 毕竟对他们来说,先赢得选举才是头等大事,至于说过的话能不能兑现、会不会引发外交争议,都是次要的。 两种风格没有优劣,不过是不同制度下的必然结果,特朗普和高市早苗觉得中国 “严肃”,不过是没看懂这套制度背后的逻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