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方面下令:乌军在红军城必须坚守到最后】 根据“军事事务”网站的说法,尽管前线局势危急,乌军正被俄军包围,基辅方面仍下达军令,要不惜代价守住红军城,乌军必须守到最后。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都亲口承认,红军城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城内情况万分危急,但他依然强调这里的坚守直接关系到乌克兰的主权尊严,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轻易放弃。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也站出来驳斥了部队被包围的说法,并表示乌军正在增加红军城方向的突击小组,试图稳定战线。 俄军的战术相当明确,就是经典的“围三阙一”。他们有意在红军城西南方向留出一个缺口,看似给守军一条生路,实则布下陷阱,引诱乌军援兵进入其火力打击范围。这一招相当狠辣,乌军士兵甚至把这个缺口称为“通往地狱的门”。 俄军的进攻节奏是“饱和轰炸加小分队渗透”,先是用FAB-500航空炸弹和“冰雹”火箭炮对乌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最大限度摧毁地面防御工事,然后派出10到15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在无人机掩护下逐楼清剿,巩固据点。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乌军也在拼命调整策略。他们深知红军城是顿巴斯地区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战前人口大约有6万。这里承担着乌军东线部队约70%的弹药、燃料和食品转运任务,简直就是前线补给的“生命线”。 一旦此地完全失守,不仅意味着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防御体系被撕开一个关键缺口,更将直接威胁到仍由乌克兰控制的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夫扬斯克等重镇。所以基辅方面下令死守,从军事上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乌克兰无人机部队的作战军人谢尔盖·贝斯克雷斯特诺夫证实,基辅当局已决心尽可能长时间地保卫红军城-米尔诺格勒地区,并正向前线部署一切可用的军备。 乌军试图依靠无人机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每个作战营都配备了至少6架侦察和指挥无人机,希望借助美国星链卫星系统实现对该区域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有分析指出,乌军近90%的火力打击都依赖无人机完成。 无人机在红军城攻防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双方都投入了大量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攻击。俄军也广泛使用无人机,例如利用“海鹰”系列无人机进行侦察和引导火炮,并使用“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打击目标。 不过乌军的后勤状况实在令人揪心。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提到,乌军士兵坦言,由于大批运输车辆被毁,后勤保障岌岌可危。 俄军成功切断了红军城的主要补给线,那条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宽度已经从几天前的15公里急剧缩小到5公里左右,而这唯一的出口还处在俄军猛烈炮火覆盖之下。 为了给被围部队打气,乌军甚至冒险动用美制“黑鹰”直升机运送特种部队入城,但不幸的是,据俄方战报,一次搭载11名精锐特种兵的救援行动在刚进入城区空域时就被俄军无人机锁定并全歼。 尽管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强调将在七天内解围红军城,但军事专家们普遍认为形势对乌军极为不利。有专家分析,红军城约有一半区域已属于“灰色地带”,双方都没有完全掌控。 乌军虽然依托每一栋建筑构筑防御工事,将窗户封堵只留出射击孔,在街道上布设反坦克地雷和铁丝网,但俄军采用的分散突击小队战术让乌军的无人机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乌军无人机部队甚至抱怨不得不与俄军进行近距离纠缠,无法集中精力执行主要作战任务。 红军城的战斗也牵动着西方国家的神经。有分析认为,如果红军城易手,可能会影响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态度。 美国国会内部已经出现了削减对乌援助预算的声音,德国也宣布将削减2026年的援乌预算。虽然北约仍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必要支持,但部分成员国已开始私下评估乌军的抵抗能力,担忧“援助无底洞”问题,并倾向于推动俄乌进行谈判。 对于红军城的守军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兵力和火力的悬殊差距,更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一些受访乌军官兵表示正在考虑撤离,这反映出乌方内部也自认红军城局势相当危险。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张弘指出,红军城已成为俄乌和谈中外交战、政治战的标志性城市,若俄军拿下这里,将在外交、舆论、政治层面重创乌克兰和欧洲。 红军城战役的结果必将对俄乌冲突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俄罗斯而言,控制这座城市将为其向乌克兰腹地推进打开通道,形成对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合围态势。而对乌克兰来说,失去这一战略要地不仅意味着北线防御面临全面崩溃风险,更可能导致西方援助减少,进而削弱其长期作战能力。红军城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它已成为俄乌冲突的“风向标”,其结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战场博弈、谈判进程与地缘政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