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断言中国无新思想?四十年后这些成果让她改观

阿秋手作 2025-11-07 19:08:43

[微风]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时表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这一说法当时在西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他们主要依据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做出这一判断 :那时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英国的十分之一。 撒切尔夫人的这个判断,反映出冷战思维下的偏见和文化上的傲慢,而当时中国内部的文化心态,也和这种外部的轻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呼应。 翻译家冯克利曾说,近代以来,“西方先进即优越” 的想法影响较深,中国在很多表述中都会套用西方的概念,原本该有的文化自信,慢慢变成了依赖他人的 “他信”。 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都在努力追赶发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在深圳广泛传播,整个社会都专注于实践层面的追赶,在思想领域也积极引进国外的成果。 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印证了撒切尔夫人 “中国无新思想” 的说法,形成了外部误读和内部思想迷失同时存在的局面。 但这种看法其实忽略了中华文明输出思想的独特方式,西方世界一直寻找的是那种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宣言,却没注意到中国早已向世界输出了很多能实际运行的 “文明成果”。 这些成果融入在制度和技术里,一直在悄悄改变着世界的运作方式,比如秦汉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和科层管理体系,就是一套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 其中的科举制,依据学问选拔官员,而不是看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世袭的限制,这种治理模式曾受到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的关注,为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造纸术也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发明,它是知识传播的基础条件,而它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思想的渗透。 从汉代罗布泊的古纸到中亚地区的粟特文信札,造纸术的传播之路虽然缓慢,却深刻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还有着强大的融合与创新能力,比如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被吸收并改造成了本土化的禅宗,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创造。 另外,《四书》等中国典籍在 16 世纪后被翻译成外文传到欧洲,也影响了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家。 历史对撒切尔夫人的预言给出了回应,这一回应始于中国以 “世界工厂” 的身份深度参与全球化。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后,没有过多的言说,而是用实际行动开始了漫长的回应过程,这一过程中,中国先通过广泛且深入的实践积累力量,再从这些实践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新理念。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墨子号” 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都是这个时代中国的 “实践证明”,它们体现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有力体现。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中国的文化自信也逐渐回归:文学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这让人想起几个世纪前《赵氏孤儿》被伏尔泰改编后在欧洲引起轰动的文化交流场景。 故宫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到 15 亿元,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了内在的文化自信。 最终,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凝结成了新的顶层思想,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就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撒切尔夫人的误判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无法预料到硅谷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对思想的生成模式理解得过于狭隘。 中国的复兴历程证明,文化自信要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托于当代的具体实践才能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如今,世界的思想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重要的不再是争论哪个国家提供了新思想,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思想生成模式的多样性。 信源:冯 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独立自主——上海社会科学院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