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荷兰方面突然放出狠话:若中国停止稀土供应,必将采取反制措施。 不可否认,其EUV光刻技术当前在全球独占鳌头,但这绝非其无视任何制约、肆意妄为的资本。 荷兰或许早已忘了,自家引以为傲的光刻机里,藏着离不开中国的“关键密码”。每一台EUV设备,都需要搭载十几公斤稀土磁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灰色金属粉末,如今已成为掌控全球芯片产业命脉的核心。而荷兰现有库存,撑不过两个月就会告急。 从全球格局来看,中国手握绝对主动权——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集中在我国。尽管马来西亚正在建设新的稀土工厂,但要到2027年才能投产,完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此看来,荷兰的强硬表态,表面硬气,实则满是心虚。 所谓的“反制手段”,更像是走投无路后的虚张声势。其联合美日欧打造的稀土替代供应链,不仅成本比现有渠道高出四倍,投产还需等待五年。这就好比拿着金饭碗去要饭,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早已陷入被动困境。 更可笑的是荷兰最新出台的出口管制政策:将光刻机出口限制从7纳米收紧至14纳米。然而,政策刚一落地,最先承受冲击的却是自家企业ASML——消息公布后,ASML股价应声暴跌,其在中国市场占比超三成的DUV光刻机订单,也瞬间陷入悬而未决的状态。 反观中国,应对则尽显从容。从12月起,我国已明确规定:含中国稀土成分超过0.1%的光刻机,出口需先获得许可。我们从未宣称要彻底断供,而是以这种收放自如的方式,牢牢掌握着博弈的主动权。 回望华为的经历,早已印证了一个道理:封锁从来不是绝境,反而能倒逼出更强大的突破。当初华为遭遇全面技术封锁,如今依然成功研发出麒麟芯片;如今在光刻机领域,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实现九成良率,且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正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这场稀土与光刻机的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摩擦范畴,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表象下,各国在产业链、资源链上的深层角力。技术可以暂时领先,但资源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命门”。在产业链深度嵌套的今天,谁先主动撕破脸,谁就会最先付出惨痛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