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南京的深夜,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避开特务眼线,悄悄走进中共驻南京办事处。他和周恩来密谈了两个多小时,临走前紧紧攥住对方的手,声音发颤:“周先生,我八个孩子里四个都是共产党,日后还请您多关照。”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国民党的核心幕僚,会向共产党领导人托孤。 这一切的伏笔,要从1919年说起。陈布雷的妻子杨品仙生下女儿陈琏后,因产后高烧离世。沉浸在悲痛中的陈布雷把怨气撒在婴儿身上,抓起孩子就往窗外扔。万幸窗外的篾棚接住了这个小生命,可父女间的隔阂就此埋下。陈琏跟着外婆长大,在她记忆里,父亲永远是不苟言笑的样子,回乡省亲只会翻她的作业本,从不多说一句话。 1937年陈琏随家人迁到重庆,国立二中的进步氛围彻底点燃了她。看着日军践踏国土,蒋介石却忙着“攘外必先安内”,她对着表哥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写得太对了,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地下党人注意到这个热情的姑娘,常给她送进步书籍。1938年,刚高中毕业的陈琏瞒着父亲加入共产党,还申请去延安。 陈布雷得知后急得跳脚,拉着女儿劝:“你好好学技术,别卷进政治。”陈琏却反问:“前方战士拼命,后方官僚发国难财,青年人关心国事怎么叫反政府?”这话怼得陈布雷哑口无言,只能叹着气说:“你要考虑为父的处境啊。”可他的劝阻,根本挡不住女儿的革命决心。 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琏因被特务盯上,奉命撤离西南联大。她给姐姐留了封“绝笔信”,气得陈布雷团团转。没办法,他只能托外甥向中共打听消息。周恩来听说后,立刻发电报到处查找,最后告诉陈布雷:“孩子没去延安,可能隐蔽起来了,也可能被你们的特务扣了。”这份细心让陈布雷感激不已。 后来陈琏偷偷要去延安,被邓颖超及时拉回。周恩来耐心劝她:“你留在父亲身边,能做的事更多。”陈琏听进去了,开始潜伏在国民党核心圈,利用身份搜集情报。1947年她和同为党员的袁永熙结婚,陈布雷一开始还挺满意这个女婿,直到小两口被捕,他才知道女婿的真实身份。 特务想让陈琏揭发丈夫,她却指着地图嘲讽:“共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你们还在窝里斗。”敌人没抓到证据,加上蒋介石松口,陈布雷多方奔走才把女儿女婿救出来。翁婿第一次见面,是袁永熙刚出狱的时候,穿着破衣服,头发乱糟糟的,陈布雷却热情地拉他进屋:“以后别乱跑,好好在家待着。”可他不知道,这对小夫妻转身就继续为党工作。 让陈布雷更闹心的是小儿子陈砾。1946年美军强奸北大学生,陈砾跟着游行抗议,被姐姐陈琏大力支持。看着儿女一个个“站到自己对面”,陈布雷内心矛盾极了。他厌恶蒋介石发动内战,多次劝蒋介石罢兵议和,却被骂“书生误国”,甚至挨了耳光。看透国民党大势已去的他,终于找上了周恩来。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吞服大量安眠药自尽。他在遗嘱里写着“汝等务必尽忠于国族”,可这个“国族”,在子女心中和他的早已不是一回事。当时陈砾正面临特务搜捕,接到母亲的奔丧电报,他咬咬牙没回南京——回去就再也出不来了。或许这就是作为革命者的榜样吧,在亲情和信仰之间,他选了后者。 陈布雷的葬礼上,蒋介石送了“当代完人”的横匾,可他到死都没明白,子女们追求的,才是真正能救中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陈砾成了《中国日报》总编辑,陈琏也一直在党内任职,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 陈布雷的悲剧在于身处错误阵营却保有良知,而他的子女则勇敢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周恩来对陈布雷托孤的应允,藏着共产党人的胸怀;陈砾兄妹对信仰的坚守,展现了革命者的担当。乱世中的这些抉择,让信仰与亲情的碰撞更显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