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5 10:12:09

近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可这话真能当“通透感悟”听?先不说“依附”俩字把两岸同属一国的根本事实歪曲得离谱,单看郭台铭这些年的操作,就知道这话更像场精准算计的公关话术——毕竟他最擅长的,就是把自身利益包装成“通透认知”。   这话里最刺眼也最离谱的,就是“依附”那俩字。这俩字直接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根本事实搅得稀烂,把同胞之间血脉连着血脉、经济绑着经济的关系,扭成了带着高低贵贱的从属关系。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清楚,台湾是中国没法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本来就是同根同祖、同文同种,台湾要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大陆的支持。这种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压根不是什么“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   郭台铭在两岸经贸圈子里混了三十多年,不可能不懂这个最核心的理儿,他特意用“依附”这个词,本身就藏着满肚子的功利心思。   郭台铭说这话,与其说是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不如说是给自己的商业利益找准了说法。   翻一翻郭台铭的发家经历,就能看清他和大陆之间真实的利益纠葛。三十多年前,富士康还只是个快撑不下去的小厂子,正是踩着大陆改革开放的风口,靠着大陆给的税收减免、低价土地这些实打实的优惠政策,才总算站稳了脚。   那时候大陆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而富士康刚好需要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够大的市场,两边合作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的互补。   1988年,郭台铭带着富士康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工厂,刚开始也就几十号人,主要做电脑接插件。后来大陆的基础设施越建越好,产业链也越串越全,富士康的规模跟着水涨船高。   到了2000年以后,大陆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富士康更是借着这股势头,在郑州、成都、重庆这些地方建了不少大工厂,生产的东西从手机、电脑到各种消费电子产品都有。单说郑州富士康,最火的时候雇了三十多万人,苹果手机全球一半以上的产量都出自这儿。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摆着,明明白白说明白了:郭台铭的商业帝国,就是靠大陆给的安稳做生意环境、齐全的产业链还有超大的市场才建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以前生意顺风顺水、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郭台铭说的话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以前在公开场合说过“我给大陆赏饭吃”这种狂话,把大陆给的发展机会全当成自己的能耐。那时候他可没觉得自己是“依附”大陆,反倒摆起了施舍者的架子。   那时候的狂言和现在“宁愿依附大陆”的说法比起来,反差大得很。这两种说法的转变背后,其实就是郭台铭跟着自己的利益随时盘算的结果。   郭台铭说法变了,跟富士康这几年的经营情况脱不了干系。全球产业链一调整,苹果说要把生产线往东南亚、南亚搬,郭台铭立马跟着苹果的路子走,把一部分产能迁到了越南和印度。他本来以为能把在大陆的成功照搬过去,结果在印度栽了个大跟头,这跟头还是从没遇过的。   从拿地到开工生产,印度工厂每一步都磕磕绊绊,印度政府办事效率低得离谱,基础设施差得不行,建生产线都难上加难。   生产环节的问题更要命,印度工人操作不熟练,弄得出厂的苹果产品大肠杆菌都超标了;而且那儿动不动就停电,工厂连正常生产都保证不了——印度夏天本来就热,用电本来就紧张,可富士康这种制造企业偏偏耗电大得很。   到最后,郭台铭没办法,只能撤厂,派去印度的三百个中国工程师也紧急召回到了大陆。这次失败让富士康亏了一大笔,也让郭台铭才算真明白大陆市场是换不了的。紧接着,去年七月份,他就带着富士康宣布要在河南投十个亿,打算在新能源领域大干一场。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抛出了“宁愿依附大陆”的话,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想给富士康在大陆刷点好印象,好拿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份额。   除了算商业账,郭台铭说这话还带着浓浓的政治投机味儿。他本来就老在台湾政坛晃悠,每次公开说话,都跟台湾的政治节奏踩得死死的。   2019年的时候,他说自己是“妈祖托梦”,跑去参加国民党的党内初选,最后输给了韩国瑜。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那阵,他又站出来,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想联合柯文哲、侯友宜把民进党拉下来。   为了拉选票,他那时候说的话里,不少都把两岸关系说得模模糊糊,甚至还跟“台独”势力递过软话。

0 阅读:1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