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云景史实记 2025-11-03 19:17:59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中国当月只拿到 27 万修正总吨,19% 的占比看着确实落后。韩媒立马炸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吹上天,一口一个 “重夺全球第一”,仿佛这一个月的领先,就能把中国造船业压下去,从此坐稳老大宝座。 可他们压根没琢磨,这单月数据压根说明不了啥。就说韩国那 13 艘订单,看着吨位唬人,其实多半是 LNG 运输船这类高附加值船型,单船吨位大才撑起了数字,而且 2024 年全年韩国造船订单占比才 15%,时隔 8 年都跌破 20% 了,哪来的底气说 “坐稳老大”? 更有意思的是,去年下半年马士基在中韩都下了订单,韩国韩华拿了 6 艘 15000TEU 的 LNG 双燃料船,单艘 2.1 亿美元。 中国新时代造船同样拿了 6 艘同款,单价才 2 亿,扬子江船业的 17000TEU 大船单价也才 2.1 亿,韩国船运力小还贵,性价比早就露了馅。 韩媒的狂欢劲儿还没过去,一盆冷水就直接浇头上了 —— 中国这边突然砸来四十多艘大单,而且全是硬通货。 就说恒力重工,从 9 月开始就接单接到手软,先是拿下希腊船东的 6 艘 8.2 万载重吨散货船,没过几天又签了欧洲船东的 2 艘 VLCC 超大型原油运输船,还有国内航运商的 3 艘 4600TEU 集装箱船。 这还不算完,Seaenergy Maritime 订了 18.1 万载重吨的好望角型散货船,Eastern Med.Maritime 订了 8 万载重吨的 Kamsarmax 型散货船,算下来两个多月就接了 46 艘订单,涵盖了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各大主流船型。 这些船可不是小打小闹,就那 VLCC,能装超大型原油,适配全球主要港口,专门跑跨洋干线运输。 4600TEU 集装箱船是 708 研究所设计的,单箱油耗低,服务于东南亚、中东航线,都是实打实的刚需订单,恒力现在的生产排期都排到 2029 年了,这实力可不是吹出来的。 更打脸的是累计数据,韩国 1 月的 62% 纯属昙花一现。今年 1-9 月全球新船订单总共 3264 万修正总吨,中国拿了 1833 万,占比 56%,韩国才 734 万,只占 22%。 9 月份韩国倒是追得紧,拿了 135 万修正总吨,占 39%,可中国还是以 142 万、40% 的占比压了一头。 而且中国手里的订单根本不愁做,截至 9 月底手持订单 10086 万修正总吨,占全球 61%,韩国才 3381 万,只有 20%,这差距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韩媒光盯着一个月的数字瞎激动,压根没算明白总账。 其实中国造船业早不是当年只做中低端的水平了,现在是全球唯一能同时造航母、大型 LNG 船、大型邮轮的国家,这 “三颗明珠” 都集齐了。 就说 LNG 船,以前韩国几乎垄断,可现在沪东中华的 17.4 万立方米 LNG 船,载货量比第一代提了 18%,燃油消耗降了 50%,去年还包揽了卡塔尔能源集团 24 艘 27 万立方米超大型 LNG 船的订单,全球 LNG 船手持订单里中国占比都从 2020 年的 6.8% 升到 30% 了。 而且中国造船成本优势大得很,美国船厂造艘船比中国贵 6 倍,同款 3600 标箱集装箱船,美国要 3.33 亿美元,中国才 5500 万,这谁能比? 长江口 200 公里内聚着上千家造船和配套企业,物流成本低,协同性强,韩国那点产能根本跟不上。 再说建造效率,江南造船用数字技术把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从 28 个月缩到 13 个月,沪东中华把 LNG 船周期从 40 个月压到 18 个月以内,工人的分段建造效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 现在全球绿色船舶订单中国占 78.5%,什么极大型乙烷运输船、超大型液氨运输船都能批量造,这技术储备哪是韩国单月的订单能比的? 韩国船厂确实在环保模块上有积累,但他们产能有限,还缺劳动力,之前低价订单交付完了才喘过气,可中国船厂年产能 2325 万吨,是美国的 232 倍,30 万吨以上的船坞就有 30 多座,这规模效应摆在这,短期波动根本撼动不了地位。 所以说韩媒那阵子的狂欢纯属自嗨,拿着单月数据就想宣告 “重夺第一”,实在太心急了。 中国造船业靠的是全产业链优势、不断进步的技术和实打实的规模效应,订单是一波接一波,根本不愁没活干。 韩国那点短期优势就像夏天的雷阵雨,看着猛,下完就没了,真要比硬实力,还得看中国造船业的长久后劲,这老大的位置,可不是靠喊口号就能抢走的。

0 阅读:112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