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个安世还不满足?冯德莱恩:欧洲的最好时机来了,首先从中国下手。 比利时

薛彤作琴 2025-11-03 14:33:35

只要一个安世还不满足?冯德莱恩:欧洲的最好时机来了,首先从中国下手。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里,这场秋季峰会从一开始就充满张力。当地时间 10 月 23 日,各国领导人最终同意推动 2040 年减排 90% 的目标,这个数字比现有 2030 年减排 55% 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被视作欧盟向 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冲刺的关键一步,科学家普遍认为这是避免全球变暖最严重影响的必要举措。 冯德莱恩在会前的信函里反复强调,这场向清洁经济的转型,是欧洲振兴工业的 "重大商业机遇"。 但这份机遇论述很快转向了对抗语境,冯德莱恩在峰会发言中明确指出,要抓住这个机会,必须 "不懈努力对抗竞争对手,首先是中国"。 她特意提到中国在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把减排目标和对华竞争直接绑定。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背后藏着欧盟在绿色产业链上的焦虑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 10 的公司里,中国占了 6 家,合计市场占有率达 67.1%,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的市占率就超过了 55%,而储能电池市场出货量前 5 名更是全被中国企业包揽。 欧盟的行动早已跟上了论调。就在峰会前一个月,欧盟理事会刚通过简化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法规,虽然号称是为了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将年进口量 50 吨以下的企业豁免,但仍覆盖了 99% 的进口碳排放量,涉及钢铁、铝、水泥等多个关键行业,这套机制本质上是为进口商品设置碳门槛,而中国作为欧盟重要的商品出口国,无疑是主要影响对象。 更早之前,欧盟还不顾争议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不少分析都认为这是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可现实却透着强烈的矛盾。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风电场里,中国企业建造的四座电站年均发电量能覆盖 3 万余户家庭,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下 36 万棵树;葡萄牙市场上 85% 的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且都通过了当地顶级质量认证。 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欧洲总部,宁德时代、蔚来等企业在当地提供了约 3 万个就业岗位,还配套建设了培训中心和高校合作项目。 甚至在今年 4 月,中欧刚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计划三年内在氢能、储能等六大领域共同投资 150 亿欧元,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 这种合作与对抗的撕裂感在政策层面更加明显。欧盟一边在 9 月简化 CBAM 规则以强化碳管控,一边又在 8 月与中国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释放稳固气候合作的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危机后欧洲家庭能源开支飙升,正是来自中国的小型风机与储能产品解了民众燃眉之急,这让 "中国产能过剩" 的论调不攻自破。 冯德莱恩口中的 "商业机遇" 与 "对抗",在这些现实场景下显得格外复杂。全球可持续发展赋能倡议组织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内维斯的话或许更贴近本质:"欧洲的零碳梦想,需要中国的智慧。 " 毕竟绿色转型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减排目标的达成,终究要靠技术共进而非壁垒对抗。

0 阅读:35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