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那个秋天,4岁的陶斯亮还不懂离别意味着什么。母亲曾志刚做完阑尾炎手术

另子维好故事 2025-11-03 13:34:12

1945年的那个秋天,4岁的陶斯亮还不懂离别意味着什么。母亲曾志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就和父亲陶铸要奔赴沦陷区开展工作。临行前,曾志把她交到伤残军人杨顺卿手里,红着眼眶说:“要是我们牺牲了,就把她当亲闺女养。”转身她就去见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表示:“为了革命,个人得失不值一提。” 这不是曾志第一次为革命“舍小家”。1928年第一个孩子出生,她刚抱了几天就托付给老乡;第二个儿子“小铁牛”,送到别人家时还在襁褓中;1933年第三个儿子蔡春华出生仅13天,她又咬着牙送了人。比起这些从未好好陪伴的孩子,陶斯亮已经算“幸运”——多年后,杨顺卿带着颠沛流离的她找到在东北的母亲,曾志抱着女儿,眼泪止不住地流。 1927年登上井冈山时,曾志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和彭儒、吴仲廉并称“井冈山三姐妹”。在毛泽东眼里,这个姑娘性格刚烈,是女红军里唯一一个敢提不同意见的人,却始终坚定地支持自己。黄洋界保卫战中,她和丈夫蔡协民并肩作战;红军挺进赣南时,她和贺子珍结下了生死情谊。1932年蔡协民牺牲后,她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后来才与陶铸走到一起。 建国后,曾志担任过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身居高位却把“铁面无私”刻进了骨子里。亲生儿子石来发找她安排工作,她直接说:“回井冈山当农民去。”有人背后议论她心狠,她却对陶斯亮说:“我们干革命流血牺牲,不是为了让儿女搞特殊。”或许这就是作为革命家的榜样吧,把公心放在私心前面。 1969年,曾志被派到粤北山区劳动,挖池泥、烧石灰,脏活累活样样抢着干。实在受不了南方的潮湿,她才给邓颖超写信,没提任何要求,只希望换个干燥的地方。周总理得知后,把她安排到陕西临潼干休所。可这里工资、医疗都不方便,她硬着头皮给毛主席写了信。毛主席念及旧情,让她在西安和北京之间选,她当即说:“我要回北京继续工作!” 80年代初,曾志主动向中央提出,把自己离天安门一步之遥的四合院上交,搬到远郊的万寿路单元楼。那个四合院是正部级待遇标配,而单元楼偏远不说,打电话都要跑很远。家里的沙发套褪了色,除了老照片没有任何装饰,好友来拜访都惊叹:“没想到高级干部住得这么寒酸。”她却毫不在意:“能有地方住就不错了,多少战友连命都没了。” 陶斯亮记得,母亲的工资并不低,但她总把钱攒起来。1998年曾志病重,把孩子们叫到身边,拿出几个装着几万元的信封:“这是我清清白白攒的,全部交给中组部建希望小学。”她还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医院解剖,骨灰埋在井冈山当树肥。“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这是她对自己最后的要求。 临终前,曾志第一次对儿女道歉:“当年为了革命丢下你们,现在想补偿都来不及了。”这个在战场上从不落泪的女强人,此刻红了眼眶。陶斯亮说,和母亲真正朝夕相处的28年里,她学会的不仅是艰苦朴素,更是“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如今她投身慈善,发起多个助学项目,把母亲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1998年6月21日,曾志逝世,享年87岁。遗体火化时,许多素不相识的中青年人赶来送别,哭着喊“曾妈妈”。她埋在井冈山的骨灰,滋养着那里的草木,就像她的精神,永远扎根在这片她曾奋斗过的土地上。 曾志的伟大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一生的坚守。舍子救国的大义,身居高位的清廉,临终捐献的无私,都让她成为真正的“革命女神”。她用87年的人生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把一切献给国家和人民。 参考来源:《曾志传》

0 阅读:12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