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副刊登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没几天就成了全城最火的话题。茶馆里、报摊前,连学生和工人都在念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这种文化盛况在战时重庆真是少见。 这事得从当年8月说起,毛主席为了重庆谈判,从延安飞到这座山城。9月的一天,他去见老友柳亚子,两人19年前在广州就认识,如今重逢格外亲热。柳亚子兴致一来,就请毛主席留首诗做纪念,毛主席想了想,就把1936年在陕北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了他。 柳亚子看完当场就惊了,跟朋友说:“这词的豪迈气度,也就毛润之能写得出来。”他自己先写了首和词发表,却故意没放原词,这下大家的好奇心全被勾起来了,到处打听毛主席的原作到底是什么样。谁也没有想到,一首旧词能让整个重庆文化界都翘首以盼。 等原词一发表,反响比预想的还热烈。有人说这词“气吞千古”,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都私下称赞。可蒋介石看到报纸后,脸色一下就沉了。他跟身边的秘书陈布雷说:“这词里的气势太盛,必须压下去。”随后就下令让全国的文人都来写和词,非要把毛主席比下去不可。 陈布雷算是国民党里的“笔杆子”,写过不少重要文章,可对着《沁园春·雪》却迟迟不敢动笔。他跟蒋介石实说:“这首词气韵太高,我比不上。”蒋介石不死心,又发动全国党部征集作品,结果折腾了半天,出来的全是东拼西凑的货色,根本拿不出手。 其实这词能火,不光是写得好。那时候蒋介石总造谣说毛主席是“土匪头子”,可这首词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一下就戳破了谎言。重庆人都在说:“能写出这样词的人,怎么可能是土匪?”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比千言万语的辩解都管用。 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陕北的冰天雪地里写的。1936年2月,他率领队伍东渡黄河,路过陕西袁家沟时遇上大雪,放眼望去整个西北高原全是银装素裹。想起红军这十年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再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一阕新词就这么在心里成型了。 国民党的文人写不出好作品,支持共产党的文人却纷纷助阵。郭沫若、邓拓都写了和词,邓拓在词里写“欲把山河新样雕”,把对革命的信心全写了进去。毛主席后来看到国民党那些拙劣的作品,笑着给朋友写信说:“那些骂人之作,简直让人喷饭。” 这场文化较量最后以蒋介石的狼狈收场告终。重庆谈判签了《双十协定》没多久,他就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可就像这首词里说的“俱往矣”,反动势力终究挡不住历史的潮流。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彻底结束了他的统治。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才华,不是刻意追捧就能得来的。毛主席的词里,有长征的苦难,有山河的壮阔,更有对未来的信心,这些都是国民党文人抄不来的。他们只想着攀比,却忘了文字的力量从来都源于真诚的情怀。 《沁园春·雪》的轰动,是人们对正义与希望的向往。词里的豪迈不是装出来的,是踏过血与火的底气。蒋介石想靠文字打压对手,却忘了民心才是根本。这样的作品能流传至今,靠的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 参考来源:《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