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说白了,现在不提中国空间站根本不是因为拿不出手。 很多人平常很少会刷到中国航天的情况,就自己在那臆想,觉得是我们能力不行,跟人家国际比太落后了,怕丢人就不提。 但那是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靠热搜刷存在感的主儿,就像2025年10月刚官宣的神舟二十一号任务,要带四只小鼠上太空做长期在轨饲养实验,这可是国际上都没人试过的硬骨头,可除了航天圈没人刻意炒热度。 反观国际空间站当年建的时候,16国联手天天造势,结果其实就是把拼凑的工程吹成了神话。 国际空间站那16国拼接看着排场大,实则全是协调出来的妥协。不同国家的舱段用着不一样的技术标准,美国和俄罗斯的供电系统、生命维持系统要靠额外设备兼容,每次维护都得拉着各国开几十次会,光协调成本就占了总投入的三成。 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故障,明明是加拿大的部件出了问题,却因为涉及美国的控制软件,修了6个月才搞定。 中国空间站就没这麻烦,从"天和"核心舱到机械臂全是自己从头设计,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2024年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换修设备,从发现问题到解决只用了8小时,这就是自主设计的效率,比多国扯皮靠谱多了。 还有人对比中国以及国际的空间站轨道,觉得我们的低一点,就说我们技术不行,这纯粹是外行看热闹。 不管中国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其实都在40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运行,这点差距连测量误差都快赶上了,根本不是技术能力的问题。 这个高度是航天工程师算烂了的最优解,飞得太高会闯进范艾伦辐射带,带电粒子能把仪器打坏,航天员身体也扛不住;飞得太低又会因为大气阻力消耗太多燃料,补给成本得翻番。 中国空间站还能灵活调整轨道,之前对接"梦天"实验舱时就精准抬升过20公里,要是真没技术,怎么可能说调就调? 更关键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技术起点比国际空间站高多了。 国际空间站是上世纪90年代的底子,很多设备还是老式晶体管,现在想升级都得拆舱段,折腾一次要花几亿美元。 中国空间站直接建了第三代多舱构型,科研设备在整站重量里的占比比国际空间站高不少,供电支持也更足,就像这次神舟二十一号要做的氨基酸手性实验,靠的是空间站的智能计算平台,国际空间站的老设备根本扛不动这么复杂的运算。 还有生命保障系统,中国能实现氧气100%再生、水资源95%以上闭合循环,每年能少运6吨补给,国际空间站早期连一半的水都没法回收,全靠货运飞船硬补。 现在中国空间站已经开始接国际合作了,巴基斯坦都签了协议,要送载荷专家上来做实验,不是像国际空间站那样搞面子工程,而是真能让合作国用上核心实验资源。 那些说"没脸提"的人,压根没注意到中国航天的节奏——不是不提,是忙着把事做成;不是技术不行,是不屑于靠炒作撑场面。 国际空间站现在天天修修补补,中国空间站却在扎实推进科学实验,这种实实在在的差距,比喊多少口号都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