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越南对中国出手了! 10月29日媒体爆料,越南工贸部应生产商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板卷启动反规避调查,如果没有通过,咱们或许要交付高额反倾销税! 说白了,就是怀疑中国企业通过改钢材尺寸这种小手段,绕过之前加的高额关税,这次调查涉及25个越南税号,涵盖汽车、建筑等行业的核心钢材,简直是一场中越钢铁贸易的“猫鼠大战”。 这事儿得从2024年7月说起,当时越南钢铁协会带着和发钢铁、台塑河静钢铁这些本地“大佬”,集体向政府告状,说中国钢铁“卖得太便宜,低于成本价”。 2025年2月,越南工贸部直接动手,给宝钢、马钢这些中国企业加了27.83%的临时反倾销税,柳钢也被收了19.38%。 印度钢铁因为占越南市场份额不到3%,倒是逃过一劫,可中国钢铁在越南进口量里占了72%,2024年一年就卖了120.3亿美元,这口“大蛋糕”越南本土企业眼红得不行。 更绝的是,2025年7月越南终裁时,不仅维持了23.10%-27.83%的高关税,还直接拒绝了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 这次反规避调查的“导火索”,是越南企业发现中国出口商玩了个小花招,把常规宽度的热轧板卷,偷偷改成1881-2300毫米的“超宽版”。 这个尺寸段既不是盖楼用的主流规格,也不是造车的主力尺寸,但偏偏卡在越南本土企业最薄弱的宽幅板材生产能力上。 数据显示,越南钢厂生产这种超宽板卷的成本,比中国进口产品高15%-20%,直接导致和发钢铁等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得惨兮兮。 越南这次划定的1881-2300毫米宽度区间,简直是“精准打击”,这个尺寸段看着不起眼,却刚好是越南钢厂的技术短板,他们的轧机设备最大只能轧1880毫米,要生产更宽的板材得花大价钱改造设备。 而中国企业通过临时调整生产线,就能轻松造出超宽板卷,价格还比越南本地货便宜一大截。 但越南工贸部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调查公告里明确要求:涉案企业必须提供产品尺寸分布图、生产线改造记录,甚至要查轧机设备的最大宽度参数。 这招“刨根问底”直接让不少靠临时改尺寸的中国企业慌了神,要是被查出故意规避关税,可能得补交巨额税款,甚至被踢出越南市场。 越南这波操作可不是独一份,2024年10月,韩国就对中国造船用的厚钢板发起了反倾销调查,现代钢铁公司还推动政府加了27.91%-38.02%的高关税。 欧盟、土耳其这些国家也频繁对中国钢铁产品“双反”调查,全球钢铁贸易保护主义简直像“传染病”一样蔓延。 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各国钢铁产业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以越南为例,他们钢铁产能虽然突破了3000万吨,但高端板材自给率还不到40%,过度依赖进口导致本土企业“既怕竞争又得活下去”。 而中国钢铁出口量占全球一半,2024年热轧板卷就卖了5800万吨,这种“巨无霸”体量必然让贸易伙伴紧张。 说实话,越南这波操作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躲猫猫”,自己藏不好,反而怪别人找得太准,中国钢铁能占领越南市场,核心还是性价比高:同样的质量,中国产品每吨便宜30-70美元,这种竞争力可不是靠关税能抹平的。 但换个角度想,越南的焦虑也能理解,他们的钢铁产业现在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低端钢筋水泥产能过剩,高端汽车板、风电板又造不出来,这时候对中国产品设限,本质上是想给本土企业争取点升级技术的时间。 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贸易保护往往是“双刃剑”,韩国2000年代也对钢铁搞过保护,结果本土企业技术停滞,最后被中国产品反超,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这场调查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得赶紧调整出口策略,别再用改尺寸这种“小聪明”绕关税。 另一方面更得加大高端板材的研发,比如汽车用的高强钢、风电用的耐候钢,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不是靠躲关税,而是靠产品本身“无可替代”。 说到底,现在全球钢铁市场的竞争早就从“价格战”升级成“技术战”“生态战”了,越南的关税大棒或许能暂时护住本土企业,但长期来看,只有开放竞争、加快技术升级,才能在这场全球产业变革里站稳脚跟。 而对于中国钢铁来说,这或许正是从“大而不强”变成“又大又强”的关键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