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媒体爆料,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官宣,对原产于中国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做

南琴聊文化 2025-10-30 21:53:48

10月28日媒体爆料,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官宣,对原产于中国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做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不仅要加征反倾销税,还要征5年! 这可不是临时起意的贸易摩擦,早在上个月,巴西就已经放出了风声:10月10日发布初裁公告,10月21日就火速推出临时反倾销税,税额从577.73美元/吨到1772.69美元/吨不等,现在直接从“临时”升级为“五年长期”,态度坚决得让人意外。   要知道,中国钛白粉在巴西市场可是深耕多年的“老伙计”,作为涂料、塑料、建筑等行业的“工业味精”,中国制造的钛白粉凭借稳定的质量和价格优势,长期占据巴西市场的重要份额,一直是当地下游企业的首选。   可现在,巴西直接把这条产业链推向“防御模式”,理由很直接:本土生产商抱怨中国产品以“地板价”倾销,严重冲击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产业发展受阻。   其实这事儿看着突然,扒开来看全是产业竞争的必然逻辑。   首先得明白,中国钛白粉的产能有多“能打”,全球60%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出口量更是常年稳居世界第一,巴西市场自然也少不了咱们的身影。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咱们有些企业习惯了靠“低价+规模”抢市场,短期内能快速占领份额,可长期下来就容易触碰对方的“产业红线”。   巴西这次出手,表面是保护本土工厂,实则是面对中国产能扩张的战略防御,毕竟钛白粉是基础化工材料,关乎多个下游产业的安全,任谁都不会轻易让核心产业链被外资产品冲垮。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事儿压根不是“中巴友好”能抵消的利益博弈。   中国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的大豆、矿产大量出口中国,双方合作一直很紧密,但贸易关系从来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童话。   以前巴西需要中国的低价化工品支撑本土制造业,自然敞开大门;可当中国产品占比越来越高,本土企业扛不住了,政府必然会出手干预,这不是感情变了,而是产业逻辑在起作用。   而且反倾销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巴西本土生产商是保住了,但当地涂料厂、塑料厂就得花更高的价格买原料,要么承担成本上涨,要么费劲找替代供应,最后可能还是消费者买单。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更是一记响亮的“警示钟”。   这些年咱们不少出口行业都栽过“低价倾销”的坑,从光伏到钢铁,再到现在的钛白粉,总有人觉得“薄利多销”能走遍天下,可现实是,在国际贸易里,“太能打”也可能遭“围剿”。   这次巴西的5年征税,意味着中国钛白粉对巴出口成本大幅上涨,份额大概率会被挤压,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国家跟风效仿,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着本土产业被冲垮。   这也倒逼咱们的企业该换个思路了:别再盯着“低价竞争”,而是要往高端化、品牌化转型,靠技术优势和质量溢价站稳脚跟,而不是陷入“低价—被制裁—丢市场”的恶性循环。 说到底,这次反倾销事件是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一个缩影:当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出口能力越来越强时,必然会遭遇更多贸易壁垒。   这不是坏事,反而能倒逼行业升级,中巴友好的大方向不会变,但贸易博弈只会越来越常态化。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南琴聊文化

南琴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