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马上就要进口美豆了,值得关注的是,一向以“质优价高”著称的美国大豆,报价居然比阿根廷的还要低。 阿根廷这边的情况,他们的大豆涨价主要是俩问题闹的:天气和钱不值钱。 先说这天气,简直是给阿根廷大豆产业来了记闷拳,拉尼娜现象赖在潘帕斯草原不走了,都第三年了,曾经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好地方,如今放眼望去全是裂开的土地,地里的大豆苗被晒得打蔫,连生殖结构都受了影响。 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看得真切,3 月份就把 2024/25 年度的大豆产量往下调了 100 万吨,从 4960 万吨砍到 4860 万吨,到了 10 月更是干脆把单产预期从 3.7 吨 / 公顷砍到了 3.1 吨,一下就少了 16% 的收成。 受损最严重的是东北部产区,那里占了全国 10% 的播种面积,足足 186 万公顷的豆子,就因为高温缺水,产量潜力直接降了 22%,等于这片地里的豆子凭空少了近四分之一,供给端一下就紧了。 再说说这钱不值钱的事儿,阿根廷比索这贬值速度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过去四个月硬生生贬了 21%,10 月里更是三天两头就有百分之二三的涨跌,10 月 27 号一天就涨了 8.0797%。 现在官方汇率是 1 美元兑 350 比索,可黑市早就飙到 1050 了,差了快三倍。农民心里跟明镜似的,卖一吨大豆拿回来的比索,可能当天就贬掉 20%,存银行还不如囤在仓库里保值。 结果就是仓库里的豆子堆得顶到天花板,港口却冷清得很,排队等装货的船从 30 艘跌到 12 艘,现货越紧张,报价就越往上走,报价越高,农民越舍不得卖,彻底形成了恶性循环。 阿根廷央行也没辙,家底就剩 215 亿美元,比 2021 年还少一半,只能搞 “农业美元 3.0”,给出口商 1:450 的专属汇率,可这相当于承认了本币不值钱,出口商要覆盖成本,报价自然降不下来。 这俩问题一叠加,阿根廷大豆的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10 月下旬阿根廷大豆 CNF 中国报价已经涨到 620 美元 / 吨,而美国大豆才 598 美元 / 吨,一吨差出 150 元人民币。 更有意思的是物流成本还来添乱,阿根廷大豆从产区到港口全靠卡车短驳,一吨的物流成本能飙到 70 美元,比美国的 35 美元贵了一倍,这些成本最后全摊到了报价里。 中国买家也不傻,10 月进口的 510 万吨大豆里,阿根廷豆只占了 3%,剩下的全被美豆和巴西豆分了。要知道阿根廷可是世界最大的豆油和豆粕出口国,如今却因为天气和货币这俩坎儿,把好好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人,也是够憋屈的。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2025 年初阿根廷东北部就因为持续高温干旱掉了产量,当时研报就预测南美主产区产量要降,只是没人想到拉尼娜会这么顽固,硬是把减产幅度拉到了两位数。 货币问题就更别提了,美国就算砸了 10 多亿美元买比索,还给了 200 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也没拦住比索贬值的颓势,10 月底 1 阿根廷比索才换 0.00495 元人民币,农民拿着这样的钱根本没动力卖豆。 更要命的是这俩问题还形成了共振,天气导致的减产让供给本就紧张,货币贬值又放大了农民的惜售心理,港口现货越来越少,报价自然水涨船高。 反观美国那边,伊利诺伊、明尼苏达的大豆长势逆天,USDA 把产量上调到 1.2 亿吨,库存消费比飙到 8 年高位,物流成本还低,贸易商为了抢订单甚至把利润压到 20 元 / 吨,这么一对比,阿根廷大豆的价格优势彻底没了。 华东地区的油厂早就看清了门道,11-12 月的船期订了 6 条美湾船,毕竟完税成本能省 150 元 / 吨,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现在阿根廷豆农陷入了两难,卖吧,到手的比索贬得厉害,赚不到钱;不卖吧,仓库堆不下,新豆又要收割了。港口的船等不到货,中国买家转投美豆怀抱,这连锁反应全是天气和货币闹出来的。 要是拉尼娜再不走,比索继续贬,明年阿根廷大豆的日子怕是更难过,到时候别说跟美豆比价格,能不能保住市场份额都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