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宽下窄,为什么不会发生侧翻?因为水底下的航母,才是航空母舰的技术精髓。 航母甲板看着大,其实就是个“轻量级选手”,战斗机、雷达这些玩意儿堆在上面,重量才占全船的15%-20%,真正压舱的“大块头”全在水下藏着:发动机、核反应堆、弹药库,还有几千吨燃油,活像给航母装了双“铁脚”。 这些大家伙全集中在船底,直接把航母的重心拉得特别低。航母的吃水深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相当于三四层楼沉在水里,这种深度让船身牢牢“扎根”在海里,上层甲板再怎么折腾都稳得住。 核反应堆光外壳就有几十吨重,再加上配套的蒸汽轮机和传动轴,整套动力系统的重量能占全船的五分之一,这些重量全压在水下,相当于给航母装了个稳固的“底盘”。 光有固定的重家伙还不够,航母还有个“动态平衡神器”——压载水舱。舰载机要是全停在甲板一侧,或者遇到单侧大风,压载水舱就会自动调节水量。这边重了,就把水抽到另一侧舱里,两边重量一平衡,倾斜的势头立马就压下去了。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光压载水舱就有几十个,总容量能装几千吨水,调节起来又快又精准。 遇到风浪的时候,还有减摇鳍帮忙。这东西藏在船身两侧水下,风浪让船往左晃,减摇鳍就往右摆,产生反向的力抵消摇晃。它和压载水舱配合起来,就算浪高十几米,航母的倾斜角度也很难超过15度,远远到不了侧翻的程度。设计师在造航母时,会反复测算稳心高度,这个指标直接决定船身会不会翻,航母的稳心高度通常比普通货船高不少,天生就不容易侧翻。 从物理上讲,船能浮着全靠浮力和重力抵消。航母水下部分排开的水量特别大,产生的浮力刚好顶住全船重量。设计师还留了后手,就是储备浮力。甲板到吃水线之间的空间全是水密的,就算船身有点破损进水,这些空间还能提供额外浮力,根本不会因为一点倾斜就失衡。军舰的储备浮力通常能达到自身排水量的一倍,航母更是按照最高标准设计的。 历史上还真有过验证,1944年美国第三舰队碰上个超强台风,风速超过200公里,浪高二十多米,三艘驱逐舰都被掀翻了。可编队里的航母只是甲板上的飞机被吹跑,船身本身稳稳当当,连严重倾斜都没出现。这就能看出水下结构的功力了,那些藏在水里的重家伙和平衡装置,比任何表面的“大块头”都管用。 所以说航母不侧翻,全靠水下的“隐形骨架”撑着。低重心的重物布局、能调平衡的压载水舱、抗摇晃的减摇鳍,再加上充足的储备浮力,这些技术精髓全藏在水面之下。看着甲板上战机轰鸣很威风,其实真正让这大家伙站稳脚跟的,全是水底下那些看不见的设计。 来源:新华网 【船上小小一条线连着大学问,从钢铁巨轮的“吃水线”说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