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块钱,一个老板把顾客直接骂走,隔壁摊主却笑着把钱赚了。 这事儿看着是砍价,里子却暴露了两种生意人的格局差异。 一个榴莲162元,大哥想花160元图个吉利,结果老板直接甩脸子:“吃不起就别买”。这话一出,别说榴莲,就是山珍海味也瞬间不香了。大哥扭头就走,不是缺2块钱,是心里那口气咽不下去,花钱买东西,不是来买气受的。 这位老板的算盘打错了。他以为守住了2块钱的利润,实际上是把一个客户连同他未来的所有消费,都推给了对手。他卖的是榴莲,但顾客买的,是榴莲加上那一刻的购物心情。心情被破坏,商品价值直接清零。 隔壁老板娘就高明多了。她主动报价150元,省去顾客砍价的口舌,还送上一盒山竹。她卖的150元里,不仅包含了榴莲的成本和利润,更打包了一份尊重和愉悦。顾客觉得占了便宜,心里舒坦,下次买水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说到底,现在做生意,拼的早就不只是产品质量了,更是谁能给顾客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你让顾客高兴了,你的东西就值钱。你让顾客憋屈了,你的东西再好,也一文不值。 大家买东西,最不能忍受的是哪种老板
这演技,卖松子屈才了!大连潘女士路边问个价,摊主热情喊40元,她本能以为是一斤,
【50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