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

木槿论事 2025-10-28 19:39:59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拉根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讲实在的,确实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实在是国内目前真的做不到自给自足。   而中国之前就被大豆这事儿“卡”得够呛,不买美国的,巴西立刻涨价,阿根廷也跟着抬价,三国就像商量好了一样坐地起价,谁都想从中国兜里多掏点钱。   可问题是,这不是中国想依赖进口,而是“不得不买”,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高达1.05亿吨,自家种的才2065万吨,不到两成。   换句话说,一年吃掉的十斤大豆里,有八斤多是外国的,想摆脱进口?真没那么容易。   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那时中国减少了从美国进口大豆,把采购重点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结果巴西出口量暴涨,占了中国进口的七成,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而阿根廷那边更“神经质”,政府动不动就改出口政策,外汇紧缺、发货延期是常事。   三家垄断全球八成出口,买谁都得看脸色,你不买美国的,那只能任由巴西抬价,可这世界上能稳定供应上亿吨大豆的国家,就只有这仨,简单说,中国不是挑卖家,是压根没得选。   那能不能自己种?   一算账就知道为啥难,中国每年大豆需求上亿吨,自家产的连一成半都不到,全国18亿亩耕地是死红线,得先种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粮。   毕竟饭碗得自己端,豆子再重要,也得让道给吃饭的粮。   更麻烦的是收益低,农民种一亩玉米能赚三百多,种大豆还不到两百,谁不想多赚点?要是硬要靠自己种够,就得掏出七亿亩地,占全国耕地的一半。   那米面不够吃,粮价翻倍都不奇怪,这账农民最清楚,谁也不傻。   更何况,大豆本身就不是高产作物,咱的亩产115公斤,美国150,巴西186,差距不是一星半点,成本上,国内每亩得花650块,美国才500块。   人家农场几千亩起步,全机械化;咱这边还是小农户分散种地,效率低得可怜。   虽然中国科学家这些年拼命追赶,推广带状复合种植、研发高产品种,但推广慢、设备贵,离能“补上缺口”还远着。   就算真种出来,也替不了进口,国产豆和进口豆根本不是一回事,国产豆蛋白高,适合做豆腐、豆浆这些直接吃的;进口豆油多,用来榨油、做饲料。   现在中国的餐桌结构是——吃饭靠国产,吃肉靠进口。   要是把国产豆全拿去榨油,豆腐、豆浆立刻不够;反过来要全靠国产豆喂猪,猪肉得翻倍,两种豆各有分工,谁都替不了谁。   大豆的最大“吃豆户”,其实是猪和鸡,光养猪一项就吞掉全国七成豆粕,豆粕是饲料的命根子,没它肉就长不快,蛋也少。   也有专家算过,就算推广低蛋白饲料,顶多能省下一千万吨豆,和一亿吨的需求比,连个零头都不算,替代品比如菜粕、棉粕,蛋白含量低、营养不平衡,根本顶不上。   而大豆进口不是选项,是刚需。   其实中国早就吃过被“卡脖子”的亏,2003年那会儿,国际四大粮商联手操盘,先用低价倾销、再收割市场。   东北农民被诱着用所谓“高产转基因种子”,几年后反手收专利费,国内压榨厂几乎全军覆没,市场被他们吞了个干净,那次教训太惨,从那以后中国就开始想办法,不能再任人宰割。   不过现在中国在一点点反手布局。   比如和巴西用人民币结算,绕开美元体系;再比如推广带状复合种植,全国已经搞了5600多万亩,一年能多出150万吨大豆;科研院所还在培育耐荫高产新品种,比如“龙垦324”,亩产能干到475公斤,是国产豆的天花板。   问题是,这些努力都得时间,要想从“补缝”变“自足”,至少得十几年。   现实是,中国不是不想自己种,而是算下来不划算,地得保主粮,农民得有利润,肉价还得稳,只要这三条摆在那,进口就断不了。   有人喊着“别买外国的”,但真要硬撑,第一年就得吃紧,第二年猪肉涨价,第三年油瓶见底。   现在的大豆贸易其实是一盘全球博弈,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掌握出口权,中国买走全球六成。   巴西涨价,不是坏,是看准了咱跑不掉,阿根廷看着机会也要分一杯羹,中国为了稳供应,只能在三家之间左右腾挪。   不过,进口不等于被动。   中国已经开始布局“控豆”——扩大南美供应链、支持国内油厂海外建仓、用人民币结算、甚至在非洲、乌兹别克斯坦尝试境外种植,目的是把“买豆”变成“稳豆”,不被人牵着走。   说到底,这事儿不是“买不买”的选择,而是“活得稳不稳”的问题,中国要保证饭碗安全,让老百姓能吃得起饭、买得起肉。   大豆自给自足当然是目标,但在那之前,得先稳住供应,正如有专家说的那句大实话:中国的大豆问题,不是依赖,而是阶段。只要咱能吃得起饭,能稳得住市场,这阶段就算赢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26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