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发现打坦克没用,打火炮没用!俄罗斯越打越聪明,要打就打让乌军最痛苦的目标。俄军西部军区一昼夜摧毁乌军48个无人机指挥所! 俄军在战场上的战术运用愈发精妙,不再局限于传统目标,转而瞄准让敌方最为痛苦的“命门”。近日,俄军西部军区展现高效作战能力,一昼夜内成功摧毁乌军48个无人机指挥所,同时击毁2个星链通信终端系统,对乌军无人机作战体系造成严重打击。 放在以前,俄军的炮火更爱盯着乌军的坦克集群和火炮阵地猛轰,可打了这么久发现效果越来越有限。乌克兰靠着西方援助的零部件,坦克修复速度比摧毁速度还快,就算炸掉几门火炮,很快又能从后方补上来。 更头疼的是乌军的无人机战术,那些小巧的 FPV 无人机像蚊子一样四处袭扰,俄军坦克装甲车辆频频中招,可等你锁定无人机时,它早就飞没影了。这种 “打不完、炸不尽” 的困境,让俄军慢慢摸透了门道:与其跟在无人机后面追,不如直接端掉它的 “大脑”。 10 月 21 日,俄军西部军区新闻中心主任伊万・比格马在视频通报里说得很清楚,过去一昼夜摧毁的 48 个无人机指挥所,全是通过精准侦察锁定的目标。 这套流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战术链条:先是 “海鹰 - 10” 侦察无人机在战场上空长时间盘旋,用光学和电子侦察设备捕捉地面可疑信号,一旦发现无人机操控的电磁频率,就立刻把坐标传给后方的电子战部队。 “克拉苏哈 - 4” 电子干扰车先对区域进行信号压制,让指挥所暂时失去对无人机的控制,紧接着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就会带着钻地弹头从天而降,精准命中藏在地下室或民房里的指挥节点。 这种打法的效果立竿见影。要知道乌军现在 90% 的无人机都是 FPV 类型,作战半径只有十几公里,完全依赖地面指挥所的信号引导。 西部军区打掉的这 48 个指挥所,覆盖了哈尔科夫至苏梅一线的无人机作战区域,当天就有 60 架固定翼无人机和 53 架 R18 重型四轴飞行器因为失去控制而坠毁,相当于乌军一天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前线侦察力量。 东部军区也跟着出手,同期摧毁了 4 个 “星链” 卫星通信终端和 6 个无人机指挥所,进一步切断了乌军无人机的远程通信链路。 俄军的战术调整其实早有铺垫。之前面对乌军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俄军主要靠 “铠甲 - S1” 防空系统硬拦,虽然单日能拦截上百架,但成本太高,一枚防空导弹的价格能买几十架 FPV 无人机。 后来俄军发现,乌军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已经提升到 2022 年的 22 倍,计划 2026 年生产 800 万架,靠拦截根本堵不住。与其在天上拼消耗,不如直接打击生产和指挥环节,这才有了集中火力攻坚指挥所的转变。 现在俄军的打击清单里,除了无人机指挥所,还多了零部件仓库和能源节点。10 月 22 日深夜,俄军动用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和 “口径” 巡航导弹,轰炸了基辅和哈尔科夫的无人机零部件厂,同时摧毁了三座变电站。 乌克兰能源部证实,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 12 万户家庭断电,无人机生产线因为缺电陷入停滞。这种 “端大脑 + 断粮草” 的组合拳,让乌军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开始出现裂痕。 乌军内部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前线部队反馈,无人机的战场响应速度比之前慢了近两倍,很多时候发现俄军目标却无法及时引导打击。 更麻烦的是外援补给跟不上,美国承诺的 “陆射小直径炸弹” 迟迟不到位,欧洲提供的无人机零部件也因为运输线遭打击而断供。155 旅近期还出现了大规模逃兵事件,士兵们抱怨 “没有无人机掩护,冲锋就是送命”。 俄军的战术转变,本质上是从传统火力对抗转向了体系破击。不再纠结于单一装备的摧毁,而是盯着支撑乌军作战的关键节点下手。 西部军区一天打掉 48 个指挥所的战绩,就是这种转型最直接的证明。当无人机这个 “眼睛” 和 “耳朵” 被废掉,乌军就算还有坦克和火炮,也很难再形成有效的作战合力。 未来无论冲突如何演变,这种精准化、智能化的作战方式,都将成为现代战争的新范式,这个趋势,可能会成为未来大国军事发展的方向。 信源:央视新闻:《无人机攻防战升级 俄乌陷入消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