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打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不是高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次冷静却深刻的提醒——我们是不是已经在悄无声息中,离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清华大学的一场公开讲座上,高志凯教授站在讲台上,目光沉稳。 他拿着一本《朝鲜王朝实录》的影印本,翻开第一页,问了台下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本韩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用什么写的吗?” 全场沉默。 教授缓缓地说:“汉字,没有它,韩国人自己都读不了自己的历史。” 这不是危言耸听,当地不少中学生能背出英文单词,却看不懂祖先留下的碑铭,文化的断裂,不是从一场战争开始,而是从失去了文字的那一刻起。 “文字不是工具,是文明的载体。” 高志凯教授并不是第一次说这句话,但这一次,他把视角抬得更高。 他说:轮子改变了人类的移动方式,但汉字,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人、理解时间的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历史逻辑,一种文化结构。 想想看,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能读懂《论语》?还能被杜甫的一句“国破山河在”深深打动?还能在《史记》中看到两千年前的权谋与悲欢? 不是因为我们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字,从未断裂。 汉字,从甲骨文一路走来,经历了千百次演化,但它的核心始终未变——用“形”传达“意”,用“意”延续“魂”。 再看别的古文明,古埃及也有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也有楔形文字,但今天呢?它们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需要学者去翻译、去猜测。 它们的子孙后代,读不懂祖先的语言,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文明断线了,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突然失去了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仍然活跃使用的古老文字系统。 今天写的“家”,上面是个“宀”,表示屋子,下面是“豕”,猪,在农业社会,养猪是财富的象征,屋里有猪,那就是家。 再看“安”,一个“宀”下一个“女”,意思是女人在屋中,表示安定。 这不是简单的图形拼接,而是古人生活哲学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段历史,一种价值观,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也是它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正是我们今天最容易忽视、最容易丢掉的东西。 看看现在的孩子,“提笔忘字”成了常态,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记忆退化。 而与此同时,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中文热”。 截至 2024 年官方公开数据,全球中文学习者约 1.1 亿,一些西方国家的精英中学,把中文设为必修课。 埃隆·马斯克的孩子们也在接受中文教育,他们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看中了汉字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 为什么一个外语,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答案很简单:它独特,它有深度,它是一个文明的活化石。 有些人说,拼音方便,推广普通话要靠拼音,干脆就用拼音取代汉字吧,韩国已经做了这个实验。 他们在20世纪中期开始全面推行谚文,几乎完全抛弃汉字,结果是,今天的韩国年轻人,对于古籍几乎一窍不通。 他们读不懂《三国史记》,看不懂祖先写的家训,历史成为一堵墙,隔断了他们与过去的联系。 更讽刺的是,如果一个韩国历史学者想研究朝鲜王朝,他必须先来学习汉字,再翻译本国历史。 这是一种怎样的荒谬?就像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父亲,却必须通过邻居的口述才能拼凑出轮廓,这不仅是文化的悲哀,更是身份的迷失。 汉字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方向,这话听起来像句口号,但细想,其实是警告。 2025年9月,在杭州的一所小学里,一位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学生每人用毛笔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附上解释。 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写了“静夜思”,然后在解释里写道:“妈妈出差了,我就写这句,我也想她。” 这是汉字的力量,一句短诗,穿越千年,成为一个九岁孩子表达情感的工具。 这,不就是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样子吗? 汉字不是古董,它是一条还在流动的河,不能只在节日里讲传统,不能只在博物馆里看展览,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汉字活出我们的文化。 守护汉字,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让未来的我们,依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不是高志凯教授一个人的担忧,也不是某个教育部门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场文化的接力赛中,我们不能让汉字,在我们手中断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