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 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 “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2023 年成为俄罗斯认知转变的关键年份。 西方多轮制裁让俄罗斯能源出口渠道受阻,外汇储备被冻结,传统贸易伙伴纷纷疏远。 现实压力下,俄罗斯搁置了持续三百年的 “西方情结”,将目光转向占国土 75% 的亚洲疆域。 当年 5 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告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纳入吉林省内贸货物中转口岸,这个曾因历史原因充满复杂情绪的港口,成为中俄合作的首个突破口。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开放迅速显现实效。 2023 年 6 月 1 日正式启用后,东北货物出海无需再绕行大连、天津,运输时间缩短 40%。 俄罗斯远东地区闲置的港口设施被激活,集装箱堆场日均吞吐量从不足百箱增至千箱以上。 当地物流企业数量半年内增长 27%,就业岗位增加 1.2 万个,直接带动 2023 年中俄贸易总额突破 2400 亿美元,远东地区贡献占比提升至 35%。 2023 年下半年,合作从港口延伸至陆路通道。 图瓦共和国总统霍瓦雷格主动提出修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公路,对接 “一带一路” 倡议。 这条总长 1400 多英里的亚洲公路 4 号线,当年 9 月进入试运行阶段,穿越蒙古戈壁直达图瓦矿区。 中国煤炭运输车队开始常态化通行,俄罗斯积压的矿产资源有了稳定销路,2023 年图瓦对华矿石出口量同比增长 180%。 俄罗斯的合作姿态在 2024 年进一步开放。 年初签署的中俄投资协定,为远东开发扫清政策障碍。 库页岛(萨哈林州)州长利马连科带队访问中国,与 32 家企业洽谈油气项目合作,邀请中方参与炼油厂建设。 西方企业撤离留下的市场空白被快速填补,中国企业在库页岛的勘探与开发项目陆续落地。 当年中俄贸易额升至 2448 亿美元,其中远东地区的资源类产品出口占比超过 50%。 能源合作在 2024 年进入快车道。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年输气量达 310 亿立方米,接近 380 亿立方米的设计产能。 原油贸易量攀升至 3000 万吨,中国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中的占比达到 19.6%。 5 月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明确将能源合作作为核心支柱。 俄罗斯能源部数据显示,对华能源出口已占其能源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有效对冲了西方制裁影响。 2025 年,合作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布局。 4 月,中俄签署新的能源合作路线图,Power of Siberia 2 号管道建设加速推进。 上半年东线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达 161.4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9.4%,预计全年将突破设计产能。 远东铁路网改造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引入中国数字化信号系统后,跨境运输效率提升 3 倍,运力即将达到 1.9 亿吨目标。 三大关键节点的合作在 2025 年持续深化。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完成泊位扩建,新增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物流仓库投入使用。 图瓦通道的粮食运输常态化,2025 年前五个月已向中国出口小麦、大麦等农产品 200 万吨。 库页岛的炼油厂项目动工建设,中国企业以技术参股方式参与,预计投产后将使俄罗斯矿产出口附加值提高 15%。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果显著。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跨境缆车即将完工,30 吨重的钢索将跨境通行时间压缩至 10 分钟。 2025 年前五个月,两地公路货运量已超 250 万吨,同比增长 42%。 北方航道货运量在 2025 年突破 4500 万吨,较战前增长 50%,破冰船编队保障实现全年通航,使亚欧航运距离缩短 7000 公里。 俄罗斯的心态转变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2025 年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明确表示 “东方给了我们尊重与发展”。 远东开发不再设限,主动向中国企业开放资源勘探权,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 曾经的防备心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 “主动拉着合作” 的务实姿态。 中俄联合企业数量较战前增长 43%,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机制内的协作更加紧密。 截至 2025 年 10 月,合作带来的经济效应持续释放。 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加工增速达到 18%,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俄贸易额预计将突破 2500 亿美元,能源类产品仍是主要增长点。 远东运输网络预留的军用通道与中俄联合巡逻机制,让边境安全系数提升 25%。 这场认知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 西方制裁倒逼俄罗斯重新审视自身禀赋,广袤的东方土地与稳定的中国市场形成互补。 三百年的 “西方心” 在务实合作中逐渐沉淀,“东方的命” 不再是矛盾的根源,反而成为发展的底气。 信源: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认清俄罗斯真面目——万里观索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