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下来后,德国人的姿态明显放软了!10月27日,法新社报道显示,德国政府副发言人迈尔公开表态,德方始终期待与中方开展尊重且富有成效的沟通,强调推迟访华行程不会影响联邦政府后续对华政策走向。在德国外长此前突然取消访华行程引发外界热议后,这份主动释放的善意,清晰传递出其姿态降温的信号。 这一转变背后,是无法回避的经济现实。2025年前8个月,中国重新超越美国,夺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宝座,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634亿欧元,微弱领先美德贸易额的1628亿欧元。 而美国对欧洲产品加征15%关税的政策,已让德国对美出口同比骤降7.4%,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承压严重。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对华出口虽同比下降13.5%,但自华进口却增长8.3%,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内工业困境进一步倒逼政策转向。德国金属工业工会调查显示,超半数工业企业员工担忧岗位稳定,43%的企业认为竞争力遭严重威胁,能源成本高企、订单低迷让不少企业被迫实行短时工作制。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热度不减,巴斯夫湛江基地、宝马沈阳数字化工厂等千亿级项目陆续落地,78%的德国车企明确将在华聚焦研发领域。 从强硬搁置访华到主动喊话沟通,德国的态度转变本质是理性回归。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当下,中国既是关键市场也是创新策源地,这一点德国企业已用脚投票。 对于德国政府而言,放下姿态寻求务实合作,才是破解经济困局的正解,而这也为中欧关系重回正轨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