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南昌市一小学转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该学生上课时会突然在教室来回走动,频繁大喊大叫,导致老师无法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已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家长们就此事和学校沟通多次,均无有效措施,随后班内50名同学集体罢课,要求教育局介入处理。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已知晓此事,在积极处理,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让家长们对融合教育的负面看法进一步加 剧。 融合教育的初衷是让特殊的孩子(如多动症、残疾等)和普通的学生一起学习,消除大家对特殊群体的“异样”阳光,让普通学生学会接纳和包容,也让特殊孩子享受个公平受教育的前提,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然而,一刀切的政策,让学校不得拒绝特殊孩子入学。特殊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保持听讲状态,随意走动、突发大喊大叫,甚至有的会拍打同学。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并没有特殊教育的经历和经验,班级内来了这样的学生,老师也是束手无策。 一位在小学任职的老师说:“自己班里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发病的时候会抽搐、口吐白沫。孩子们看到这一幕,都吓坏了!没办法,自己也处理不好,只能请家长陪读。” 普通学生的家长并非歧视特殊孩子,才以罢课的形式要求学校和教育局处理。如果学校配备特殊教育的老师,或者孩子提前进入特殊学校,适应了教学环境,能够正常上课,没有家长会故意找茬去做这种事。 教育部门是不是考虑建立一套评估系统,评估下特殊孩子是否能够保持一节课的听课状态,能够理解老师的指令以及不作出伤害自己或同学的行为,没问题的话再进入普通小学,这样双方的孩子都能更快、更好的融合。否则,特殊孩子没得到锻炼,家长又要一直陪伴跟随,普通孩子受到负面影响起反感,对谁都不好。 融合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却是老师不堪重负,普通孩子无法正常学习,特殊孩子也没有理想化的融入正常的教育环境,普通学生却成了融合教育的实验品、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