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发生事故的“尼米兹”号航母本身也值得关注 美国军机在南海坠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金旋你好的 2025-10-27 16:47:14

这次发生事故的“尼米兹”号航母本身也值得关注 美国军机在南海坠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发布的消息,当地时间10月26日,隶属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两架舰载机在我们南海海域相继发生事故坠毁。当日下午2点45分左右,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从航母起飞执行任务时坠入海中,机上三名机组人员全部被救起;仅仅半小时后的3点15分,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起飞后坠毁,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获救。这两起间隔极短的坠机事件,将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南海这片广袤水域,同时也引发了对美军舰载机安全状况的深入关切。 美国军机在南海坠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要理解这起事故背后的原因,首先需要认识到航母舰载机飞行本身就是极高风险的军事行动。舰载机是航母战斗群实施海空控制、进行军事威慑的核心力量,但其舰基飞行的难度和危险系数远高于陆基飞行。航母甲板跑道长度极短,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需在数秒内加速到起飞速度,着舰时则要在2-3秒内通过阻拦索从高速减速至静止。在整个起降过程中,飞行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校准航向、调准角度、掌握速度、纠正偏差以及准备复飞等一系列复杂判断和精细操作,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此外,航母作为起降平台会随风浪呈多自由度运动,影响飞行员对起降路线的判断;舰体的自身运动会在舰首产生向上气流,舰尾处形成较强尾流,这些都增加了起降的难度。海面参照物稀少,海天一线,加上海上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海上风浪会影响飞行操作的稳定,海面眩光则会干扰飞行员视觉。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舰载机飞行的特殊风险环境。 这次发生事故的“尼米兹”号航母本身也值得关注。据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报道,该航母打击群于10月17日经马六甲海峡进入我们南海,此时正处在其返回西海岸前最后一次部署任务期间。这艘排水量约10万吨的核动力航母于今年3月从西海岸出发,夏季多数时间在中东执行任务,作为美国应对胡塞武装袭击商业航运的举措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尼米兹”号作为一艘服役超过40年的老旧航母,正承担着远超自身承受能力的任务强度。美军现役11艘航母中目前仅有4艘可正常使用,其余均因维修或故障处于停摆状态,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迫使即将退役的“尼米兹”号不得不“带病出征”。其动力系统沿用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核反应堆,循环泵与蒸汽弹射器的故障率已较服役初期大幅上升。在我们南海高盐高湿的气候和复杂电磁环境下,机械损耗速度进一步加剧,这可能为连续坠机事故埋下了伏笔。 另外还有单纯的装备老化问题,美军装备维护体系存在更深层的系统性漏洞。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近期的一份报告,美国海军为维持装备的可用性,长期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即拆解停飞飞机的零件来维修现役装备。这种操作在F/A-18系列战机上尤为普遍,其射频电缆等关键零件的技术数据被承包商垄断,军方无法自主维修,只能依赖供应商,导致维护延误和质量失控成为常态。 此外,国际供应链的紧张也加剧了这一困境。有分析指出,稀土出口管制的加强使得F/A-18战机所需的多种关键稀土元素供应受限,进一步掐紧了备件补给的咽喉。这些系统性问题的累积,最终可能通过坠机这样的极端事件显现出来。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金旋你好的

金旋你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