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为了防止市场把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混淆,相关主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一个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 千万别觉得这只是换个叫法,这里面的门道可太深了。以前“半固态”这词儿简直是车企的“营销法宝”,固态电解质含量1%能叫,99%也能叫,界限模糊得离谱。有车企就钻空子,把只含10%固态成分的电池吹成“接近全固态”,加价好几万卖,消费者花了冤枉钱还以为捡了技术便宜,这不纯纯交“智商税”嘛! 现在“固液电池”这名字一出来,等于给技术定了性:就是固态和液态电解质混着来的过渡品,液态含量通常还在5%-10%。这下消费者一看名字就懂了,它不是全固态电池的“半成品”,而是升级版的液态电池,再也不会被绕晕。就像以前买“准智能手机”总以为快追上智能机了,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为啥说车企不爱宣传了?因为“半固态”听着就高级,像“下一代技术”;“固液电池”多实在,直接暴露了“还在用液态电解液”的本质。之前有品牌靠“半固态”宣传把车型订单冲上去,现在要是改叫“固液电池版”,吸引力肯定打折扣。毕竟全固态电池才是真王牌,完全不含液态电解液,能量密度能飙到400Wh/kg以上,但最快2027年才敢说装车,现在的“半固态”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这波改名其实是帮咱们普通消费者避坑。以前选车看电池,光被“半固态”三个字忽悠,根本不知道实际性能咋样。以后再看配置表,“固液电池”就代表安全和续航比传统电池强点(比如能过10针刺测试,低温续航更稳),但别指望它有全固态的黑科技。想买高端的能分清虚实,想买实用的也不会被溢价套路。 讲真,这事儿更像给行业泼了盆冷水。之前不少企业忙着炒概念,没心思搞真研发,现在名字一规范,只能拼实打实的参数了,固态电解质含量能不能降?成本能不能压?这些才是真本事。那些靠“半固态”蹭热度的,以后是时候拿出真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