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肾囊肿,并非只是“肾虚作祟”!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肾囊肿就是肾脏虚弱、功能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6 19:48:41

中医:肾囊肿,并非只是“肾虚作祟”!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肾囊肿就是肾脏虚弱、功能衰退引发的,一旦查出肾囊肿,便急着买各种补肾保健品或药物来吃。然而,在中医的视角下,这种看法过于片面。 要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准确,找反例往往就能一目了然。有人觉得,只要大量服用冬虫夏草、肉苁蓉等补肾之物,肾囊肿就能缩小甚至消失,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我在门诊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患者,有的连续服用半年补肾的中成药,腰部的坠胀感没有减轻,囊肿反而有增大的趋势;还有人明明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症状,补了肾之后却越补越腹胀,下肢还出现了水肿。这充分说明,肾囊肿的根源,绝非仅仅是“肾虚”这么简单。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囊肿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肾囊肿的核心病机常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紧密相关,尤其是肝、肾、脾三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肾囊肿。 肾精亏虚是内在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长期过度劳累、房事不节、年龄增长等因素,都会导致肾精亏虚。肾精不足,肾脏的气化功能就会失常,水液代谢出现障碍,容易在肾脏内积聚形成囊肿。患者往往会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晨起时还可能出现眼睑或下肢的水肿。 肝气郁结是重要阻碍: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同时肝经循行经过腰部和生殖系统。工作压力大、情绪抑郁、长期久坐不动等,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不畅,气血运行就会受阻,水液也难以正常代谢,从而在肾脏内停聚形成囊肿。患者常伴有胁肋部胀痛、情绪烦躁易怒、善太息(爱叹气)等症状,囊肿部位的胀痛也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加重。 脾虚湿盛是常见干扰: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布到全身,同时运化水液。如果平时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就会损伤脾气,导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就会在体内聚集成湿。湿邪困阻中焦,不仅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还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水液代谢,导致肾囊肿的形成和增大。患者常伴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身体困重、阴囊潮湿等症状。 所以,调理肾囊肿,不能仅仅着眼于补肾,更要“疏肝以畅气机、健脾以祛湿邪、补肾以固根本”,三者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真实案例分享】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自述在3年前体检时发现左肾有一个小囊肿,当时没有明显症状,便未予重视。然而,近1年来,他感觉腰部胀痛逐渐加重,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劳累后更为明显,同时还伴有胁肋部胀痛、情绪低落、爱叹气,腹胀、食欲差,下肢也出现了轻微的水肿。他自行服用了一些补肾的药物,但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腹胀得更厉害,下肢水肿也加重了。 观察他的舌苔,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诊其脉象,弦细而滑。 这正是典型的“肝气郁结、脾虚湿盛兼肾精亏虚”之证: 肝气郁结导致胁肋部胀痛、情绪烦躁,影响了气血和水液的正常运行; 脾虚湿盛导致腹胀、食欲差、大便溏稀、下肢水肿,湿邪困阻中焦,影响了肾脏的水液代谢; 肾精亏虚导致腰部胀痛、腰膝酸软,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我的调理思路是:先疏肝健脾祛湿,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再温和补肾。于是采用了如下方药: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打通气机通道;用白术、苍术、茯苓健脾燥湿,清除体内的湿邪;待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减轻后,加入少量熟地黄、山茱萸补肾精,避免补药过于滋腻;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经过1个月的辨证调理,患者反馈胁肋部和腰部的胀痛明显减轻,腹胀消失,食欲也有所改善,下肢水肿消退。继续调理两个疗程后,复查发现肾囊肿有所缩小,腰部的坠胀感基本消失,情绪也变得稳定,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很多朋友给我发信息咨询肾囊肿的相关问题,我都看到了。但由于平时坐诊工作繁忙,无法一一及时回复,深感抱歉! 如果您正被肾囊肿困扰,反复调理却没有效果,可以多留意自己的伴随症状,比如是否胁肋部胀痛、腹胀、下肢水肿、畏寒怕冷等,这些都是寻找病根的关键。可以点击我头像进入直播间聊聊,具体说明你的情况和状态,我会根据体质给予针对性的调理建议,帮助你尽快走出困境。

0 阅读:51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