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精准打击左岸电力,背后暗藏削弱乌克兰军工的深层战略

史鉴奇谈 2025-10-26 16:06:00

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电力系统。   右岸那些发电站、变电站就搁那儿好好的,俄军愣是没动一下。这事儿让英国《电讯报》都琢磨不透,最后只能归结为俄罗斯最新的打击策略。   先得说清楚,乌克兰西部有好几座核电站,还有大型输电网络。俄军肯定不能直接打核电站,真要是把核设施炸了,那核污染得扩散多大一片,到时候不光乌克兰遭殃,周边国家都得跟着倒霉,这代价谁也付不起。   既然不能碰核电站,俄军就把目标锁定在了第聂伯罗河左岸。   基辅的CHP-6火力发电站、第聂伯罗州的卡缅斯克水电站,还有乌克兰东部那些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全成了打击重点。   俄军这波操作下来,左岸的电力系统基本被拆得七零八落,输电网络也断得差不多了。   可右岸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边的发电设施没受啥损失,发电量其实还挺足。   但问题就出在输电上,左岸的输电系统毁了,右岸发出来的电根本送不到乌克兰东部去。   这就有意思了,乌克兰的主要军工综合体,大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军工生产离不开电,不管是武器零件加工,还是弹药组装,没了电啥都干不了。   俄军这么一搞,等于掐断了东部军工企业的电力供应,这些厂子就算有生产线、有原材料,也没法正常开工,等于间接削弱了乌克兰的武器生产能力。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不直接炸军工企业?   其实军工企业大多有防护措施,而且很多隐藏得比较深,打击难度不小。   再者说,直接打击军工设施,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国际舆论压力会很大。   但打击电力系统就不一样了,表面上看只是破坏基础设施,不会立刻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舆论层面的压力相对小一些,可实际效果却一点不差,照样能瘫痪军工生产。   还有个关键点,第聂伯罗河左岸不少地区,现在处于俄军控制或者影响范围内。   俄军打击这里的电力系统,既能削弱乌克兰在该区域的控制能力,也能防止这些电力设施被乌克兰军方利用。   毕竟电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军队的通讯、雷达、装备充电,都离不开电。   把左岸的电断了,乌克兰军队在这一区域的行动也会受到限制,比如雷达站没法正常工作,没法及时探测俄军动向;通讯设备没电,部队之间的联络也会受影响。   反观右岸,很多地区还是乌克兰政府实际控制,而且右岸有不少民用设施集中的区域。   如果俄军打击右岸电力系统,会影响到大量平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居民用电、供暖、供水,甚至医院的正常运转都会受影响。   这么做很容易引发平民不满,反而可能让乌克兰民众更团结地对抗俄军,这显然不是俄军想看到的。   俄军现在的思路很清晰,就是通过精准打击关键基础设施,用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   不打核电站规避核风险,不打右岸避免激化平民矛盾,专门盯着左岸的电力系统下手,既掐断了东部军工的供电,又限制了乌军在左岸的行动,一举多得。   而且从战场态势来看,乌克兰东部一直是双方争夺的重点区域,俄军在这一区域投入了大量兵力,控制住东部的电力供应,也能为俄军在该区域的作战提供支持。   比如乌军在东部的防御阵地,很多需要电力维持的设备,没了电之后防御能力会下降,俄军后续的进攻可能会更顺利。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电力系统的修复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俄军摧毁的输电线路、变电站,乌克兰要想修复,得有足够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还得保证修复过程中不被再次打击。   现在战场环境这么复杂,乌克兰想快速恢复左岸的电力供应难度极大,这就意味着东部军工企业的瘫痪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俄军就能在这段时间里掌握战场主动权。   英国媒体看不透俄军的操作,其实是没从战略层面去琢磨。   俄军不是随便乱炸,每一次打击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深层的考量。   不打右岸电力系统,不是没能力,而是没必要;专门打左岸,也不是随机选择,而是精准计算后的战略决策。   这背后体现的是俄军对战场态势的把控,以及对战略目标的清晰认知,通过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战略效益,这才是俄军真正的目的。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