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号,特朗普这趟亚洲行,时间线终于敲死了!白宫那边刚放出消息,他今天晚上就要动身,马来西亚打头阵,接着窜到日本韩国。这行程单一出,明眼人都闻出味儿不对,前几天才放出风声,这会儿就急着定档,摆明是早有预谋。 10月24日晚,特朗普将飞往亚洲,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三国依次走访。但就在启程前不到24小时,《纽约时报》突然放出消息,说白宫内部已经准备好对中国启动新的贸易调查,最快25日对外宣布。 先看这第一站马来西亚的安排,就藏着不少门道。表面上看是谈经贸合作,实际盯上的是马来西亚的关键矿产资源。马来西亚是全球第三大稀土生产国,而特朗普政府一直想构建 “去中国化” 的关键原材料供应链,这次带着美国矿业巨头纽蒙特公司的 CEO 同行,目的性再明显不过。 有消息说,美方已经提前拟好了合作框架,想以 “技术援助” 为诱饵,换取马来西亚稀土的优先供应权,甚至要求其加入美国主导的 “关键矿产联盟”。这步棋显然是冲着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来的,毕竟 “特朗普 2.0” 时代,把经济制裁政治武器化早已是惯常操作。 紧接着的日本行程,更是把 “军事威慑” 的调子拉满。特朗普此行要和日本首相在横须贺美军基地见面,那里正是美国第七舰队的司令部所在地。双方早就放出风要谈两件大事:一是扩大驻日美军的中程导弹部署范围,二是升级 “美日联合反导体系”。 要知道,美军近年已经开始在亚太周边部署中程导弹,这次想借着特朗普到访,把部署点从菲律宾延伸到日本西南诸岛,直接贴近敏感海域。 而且美日还计划把 “出云” 级航母的反潜能力升级为对陆打击能力,配套采购的 “标准 - 6” 导弹既能反导又能攻舰,这些动作都和 “特朗普 2.0” 时代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的策略完全对上了。 韩国站的议题则卡在 “安全绑定” 和 “经济让利” 的平衡点上。一方面,特朗普要逼着韩国续签 “美韩防卫费分担协定”,美方开出的价码是韩国承担的费用从每年 11 亿美元涨到 18 亿美元,理由是 “应对地区安全威胁”。 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早就憋着要和韩国重谈自贸协定,想让韩国在汽车、半导体材料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是要求韩国限制对中国的存储芯片出口。这种 “安全搭台、经济唱戏” 的套路,和他上一任时的手法如出一辙,只不过这次借着 “印太战略” 的由头,逼宫的意味更浓了。 这趟行程的仓促感,其实是刻意营造的假象。白宫国安会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早就在两周前秘密访过这三个国家,敲定了所有议题细节,甚至连联合声明的措辞都提前过了一遍。前几天故意放出模糊风声,不过是在试探地区反应,见没出现大的反对声音,立刻就敲定行程。 这种 “闪电式访问” 的操作,既能减少外界深入解读的时间,又能靠 “突然性” 给对手制造压力,完全是特朗普团队擅长的博弈手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趟行程完全围绕 “特朗普 2.0” 的亚太战略展开。他要通过马来西亚巩固关键矿产供应链,通过日本强化军事威慑网络,通过韩国拉紧同盟纽带,最终把这几个点串起来,推进所谓 “自由开放的印太” 构想。 就像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之前亚洲行的路数一样,都是在盟伴体系基础上打压区域内竞争对手,只不过这次换成总统亲自下场,力度和象征意义都更胜一筹。 几个国家的反应也透着微妙。马来西亚表面欢迎,实则在稀土合作上留了后手,明确表示 “不会损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日本虽然配合军事部署,但国内企业担心会激化地区矛盾,影响对华汽车出口;韩国则直接放出消息,说在防卫费问题上 “最多只能涨到 15 亿美元”。这些暗藏的分歧,让特朗普想 “速战速决” 的算盘未必能如意。 从特朗普团队提前准备的细节就能看出预谋之深:随行人员里既有国防部的战略规划专家,又有商务部的贸易谈判代表,甚至还带了负责制裁事务的官员,简直是 “谈判、施压、威慑” 的全套班底。这哪里是临时起意的访问,分明是一场精准策划的战略布局。 随着特朗普的专机今晚起飞,亚太地区的博弈又将进入新的阶段。这趟看似仓促的行程,每一步都踩在 “特朗普 2.0” 的战略节点上,后续的连锁反应,恐怕比访问本身更值得关注。 信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