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其实真不是故宫不会过日子,是它从根上就不是普通景区 —— 它装着 186 万件文物,占着 72 万平方米的地儿,还有 9371 间几百年的老房子,光维护这些 “家当”,花的钱就远超收入。 先说说那些老房子的维修,这可是个烧钱的大头。 故宫里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几百年风吹日晒,木梁、柱子早就经不起折腾。 就拿太和殿来说,前些年大修的时候,光屋顶的琉璃瓦就费了大劲。 这些瓦不是市面上随便买的,得严格按明清时候的工艺复烧,单一片瓦的成本就超过 200 块。 太和殿屋顶足足有 3000 多片瓦,光换瓦这一项就花了 60 多万。 更别说下面的木梁,得用东北深山里的老松木,选料、运输再加上防虫防腐处理,一根梁的花费就能顶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而且这维修还不能赶工期,得慢工出细活,比如修缮一间配殿,从搭保护棚到最后验收,少则大半年,多则一两年,期间的人工、材料成本天天都在烧钱。 再看那 186 万件文物,可不是摆着好看就行。 这些文物里,有不少是娇贵的书画、脆弱的陶瓷,保存条件要求特别高。 书画类文物得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温度必须控制在 18 到 22 摄氏度,湿度得保持在 50% 左右,差一点都可能让纸墨变质。 为了维持这个环境,库房里的恒温恒湿系统得 24 小时开着,单是一年的电费和设备维护费就得上千万。 陶瓷文物更怕摔怕碰,得用定制的防震展柜,一个展柜的成本就过万,故宫里大小展柜上千个,每隔几年还得更新一批,光这一项支出就几千万。 还有文物修复,比如修复一件碎成几十片的清代瓷器,修复师得用几个月时间,一点点拼接、补釉,期间用的特殊胶水、颜料,都是进口的好材料,一瓶胶水就几百块,修复一件文物的耗材费就能达到好几万。 除了修房子、护文物,故宫里的人员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 很多人以为故宫只有导游和检票员,其实不是。 这里有上百名文物修复师,他们都是行业里的专家,得给足够的待遇才能留住人。 还有几百人的安保团队,24 小时在景区里巡逻,遍布角落的监控摄像头每隔几年就得更新一次,防止被新技术破解。 另外,故宫还有不少研究人员,他们专门研究文物历史、古建筑工艺,得查史料、写论文,还得培养新人,这些研究经费、培训费用,每年也得花好几亿。 有人可能会算,23 亿收入怎么也该够花了?其实你细算笔账就明白。 故宫一年光古建筑维修就得二十多亿,文物保护和库房维护又得十几亿,再加上人员工资、公共服务、临时展览这些开支,加起来早就超过 50 亿了。 23 亿收入填进去,还差一大截,这时候政府补贴的四十多亿就必须顶上。 说到底,故宫的 “缺钱” 不是经营问题,是它的责任太重。 它要守着几百年的古建筑,要护着 186 万件文物,还要把这些文化遗产传给后代,这些都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 今天花在维修上的钱,不是浪费,是在给老建筑 “续命”;花在文物保护上的钱,不是多余,是在留住历史的痕迹。 要是为了省钱,不修木梁、不维护文物,等哪天古建筑塌了、文物坏了,再想补就真的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