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

蕊蕊聊过去 2025-10-24 13:53:40

1983年,曹德旺去旅游买了一根拐杖,坐车时被司机呵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问:“要多少钱,”司机说:“8000元一块,”曹德旺一听怒骂:“这也太欺负人了!” 一根普普通通的楠木拐杖,怎么就砸出了中国汽车玻璃的国产之路?1983年夏末,曹德旺在武夷山闲逛,买下它本想留个念想,谁知坐上出租车,司机的那句“碰坏玻璃赔不起”像把火,点燃了八千块天价背后的隐痛。真相一层层剥开,会是怎样的转折? 改革开放刚起步那会儿,沿海小乡镇热火朝天,到处是办厂的动静。曹德旺这人,福清本地汉子,早年日子过得紧巴巴,1976年响应号召,凑了点钱跟乡亲们合伙搞了个小玻璃作坊。起步时啥都没有,就几间土坯房,工人围着土窑拉玻璃坯,产品就是些建筑平板,卖给附近工地。慢慢地,市场打开了,厂子从作坊变成小厂,工人多了,机器也添了,月产值能破万块。那年头,钱虽不多,可曹德旺知道,稳扎稳打才能走远。 1983年夏末,厂里事稳当了,他抽空去福建武夷山转转,散散心。山里空气清新,溪水叮咚,他逛到一家小店,看中一根楠木拐杖,雕工细致,便买下当纪念。游玩完,坐上出租车准备回程。车里,司机突然来句:“小心点,碰坏车玻璃你可赔不起。”曹德旺一愣,问:“要多少钱?”司机回:“8000元一块。”这数字砸下来,曹德旺气不打一处来,骂道:“这也太欺负人了!”八千块,在当时够一个家庭过好几年,普通玻璃才几分钱,汽车用的再贵,也没道理这么离谱。 这事搁谁身上都咽不下。曹德旺回厂后,没闲着,马上派人去市场打听,自己也跑了几家汽车修理厂。结果一查,全是进口货,日本美国来的,关税运费层层加,价格被外商捏得死死的。国内压根没厂家能产出合格的汽车玻璃,挡风玻璃、车窗玻璃,全靠人进口。老百姓修个车,得砸锅卖铁,司机师傅们提心吊胆。这不光是钱的事,更是国家工业底子薄,受制于人的尴尬。 曹德旺琢磨,这事儿得自己扛。做玻璃他有底子,可汽车玻璃要求高,强度透光耐候,全是硬指标。他先从国内挖人才,找国企里懂行的骨干,又拉来些有干劲的年轻人。资金紧,他东挪西借,花大价钱从芬兰买来先进设备。那设备运到码头,卸货时他守着,叮嘱工人小心。还买了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图纸和技术资料,虽旧了点,可给团队起点参考。 起步难,试产时窑里爆裂,废品一堆,钱烧得飞快。团队咬牙顶住,一遍遍调配方,改工艺,测试强度。曹德旺常跟大家说,把容易的事做好就不易。这话听着朴实,干起活来有劲头。功夫不负有心人,样品终于过国家检测,指标对标国际。1987年,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第一批国产汽车玻璃下线,成本两百块,卖两千,进口货一半价。 市场反应快,国产玻璃一上,进口的立马降价。车队效率上去了,修理费降下来,司机师傅们实惠了。福耀没停步,继续砸钱研发,产品升级,走出国门,给全球车企供货。今天,福耀是世界头号汽车玻璃供应商,市场份额稳稳的。这路走来,靠的就是实干和担当,为国家汽车工业争了口气,让老百姓用上实惠货。 说到底,企业家得有家国情怀。改革开放给了机会,曹德旺抓住了,从小作坊到全球巨头,一步步实打实。国家工业自立,离不开这样的脊梁骨。想想那根拐杖,本是闲逛买的,却敲醒了行业痛点,推动国产替代。

0 阅读:195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