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先得戳破一个误区:故宫的门票收入根本落不到自己兜里。按照规定,这些钱属于非税收入,得一分不留全交中央财政,跟故宫的日常开支半毛钱关系没有。 真正能由故宫支配的,主要是 15 亿文创收入和 1.4 亿左右的事业收入,加起来刚够 16 亿出头,这才是故宫的 “可支配钱包”。 但故宫可不是普通景区,是装着 195 万件文物的 “超级老宅子”。9371 间房全是几百年的木质结构,72 万平方米的地盘下藏着数不清的文化遗存,修这里的成本比盖新楼贵十倍都不止。 就拿内廷的承乾宫来说,单修缮这一座宫殿,香港赛马会就得专门捐 3.7 亿,还得花五年时间慢慢打磨。更别提养心殿这样的核心区域,光研究性修复就花了 2.2 亿,光凑这笔钱就找了三家机构捐资才凑齐。 2023 年故宫光文物保护的专项预算就达 8058 万,比前一年暴涨了近 15 倍,可这连 “冰山一角” 都算不上,有专家算过,真要把故宫全面修复一遍,没 50 亿根本下不来。 房子修好了,里面的宝贝更折腾钱。195 万件文物里,不少是 “带病上岗” 的老物件:书画要揭裱,青铜器要除锈,瓷器要补釉,每一件都得 “量身定制” 修复方案。 就拿书画修复来说,一张古画揭裱要经过洗、揭、托、镶等十几道工序,光特制浆糊就得调半年,修复师一天只能修几厘米,一件作品修完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现在故宫给每件文物建 “修复病历”,从材料分析到技术记录样样齐全,这背后全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这些投入根本没法像卖文创那样立竿见影。 除了修房护宝,故宫这 72 万平方米的 “大院子” 日常运转全是钱。每天光是扫地、清运垃圾就得几十号人,9000 多间房的日常维护、72 万平米的安防监控,哪样都省不了。 2023 年故宫光是基本支出就花了 6.15 亿,占总预算的近一半,这里面包括上千名员工的工资、文物库房的恒温恒湿系统、遍布全院的消防和防盗设备。 虽然 “三公” 经费降了 12%,但安防这样的 “保命钱” 一分没减。毕竟要是出点意外,损失的可不是钱能衡量的。 更看不见的是长期投入,故宫要办特展,光文物运输就得用定制恒温箱,保费动辄上千万;要搞学术研究,出版典籍、培养修复人才,香港赛马会捐 3.7 亿支持的人才计划,就是为了培养能接棒的 “文物医生”。现在还得搞数字化,把 195 万件文物拍成高清影像,建线上展厅,这些前期投入巨大,短期内根本赚不回钱。 这么一算就明白,故宫的钱不是 “花没了”,是花在了 “刀刃上”。16 亿可支配收入,光古建修缮和文物保护就得占一大半,再扣掉日常运营和学术投入,根本不够填窟窿。政府给的 40 亿补贴,其实是在为中华文明的 “家底” 买单。 毕竟这 9000 多间房、195 万件文物不是故宫的私产,是全中国人的宝贝,现在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给子孙后代留遗产。要是真把故宫当成赚钱的景区来运营,怕是早就没人愿意干这 “吃力不讨好” 的保护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