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再传人事安排,蓝要员发声,卢秀燕尴尬,连胜文或接蒋万安 蓝营最近真是热闹得很,郑丽文刚上任,内部权力格局就像下棋一样重新洗牌。她大刀阔斧的人事安排,既有改革的气势,也引发了不少杂音。 卢秀燕的尴尬、连胜文的接班传闻,还有蓝营要员们的不同声音,全都搅进了这个权力大锅。看似一场普通的人事调整,背后却是蓝营派系、地方与中央、传统与创新的多重博弴。这场戏,观众不少,悬念也足。 郑丽文上任不久,首先遇到的就是钱袋子的问题。蓝营每个月运营开销可是大头,三千万新台币就像流水一样哗哗流出去,压力山大。以往靠企业大佬撑场面,但风向一变,企业也不敢随便下场。 郑丽文看准了小额捐赠这条路,喊着“积沙成塔”,就差在门口摆个二维码了。罗智强第一个站出来,五十万说捐就捐,还带头喊团结,傅崐萁也跟着表态支持合作,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套操作,既是救急,也是给党内传递信号,谁愿意为党分担压力,谁才是真兄弟。蓝营各路人马都在看,这次改革能不能跑出个新路子。 如果只靠大佬捐款,永远是山头政治;小额捐款跑起来,蓝营才能真正接地气,摆脱对金主的依赖。美国选举里,小额捐款那可是政坛常规操作,郑丽文这步棋,确实有点“国际范”。 说到人事安排,郑丽文这回真是踩到了派系的痛脚。蓝营内部一向“酱缸文化”盛行,地方诸侯说了算,谁都不乐意被中央约束。 这次郑丽文明确不为卢秀燕站台,强调一切按规则来,谁想进核心圈子,都得过民调这一关。结果“挺卢派”有点坐不住了,气氛一度变得微妙。 最新的网络民调出来,韩国瑜支持率遥遥领先,郑丽文自己也有不少票,反倒是卢秀燕掉到十六个百分点,多少有点“尴尬”。郑丽文看似把话说得四平八稳,实则在用规则重塑权力分配。 这样一来,地方势力想操控中央,难度直线上升。外界有人说她想“去个人崇拜”,其实就是想让蓝营回归制度轨道。 不拼人脉拼能力,这才是现代政党的正路。毕竟,台湾的政党现代化,只有理顺了权力和资源的流动,才能吸引新的支持者,留住老的铁粉。 这边刚把卢秀燕晾在一边,那边连胜文的接班传闻又起风了。蓝营内部早就流传,连胜文很可能进不分区名单,未来还要再战台北市长,把2014年没拿下的江山再试一次。 郑丽文和连家的渊源不浅,连战当年就是她的政治导师,这次人事安排自然被外界盯得死死的。有人觉得这是“私相授受”,说白了就是老山头换新马甲。 其实,蓝营历史上也不是没吃过这种亏,郝龙斌那会儿,派系交易玩砸了,直接影响了民心归属。郑丽文如果真想改革,透明公开是第一步。 只要人事安排不藏猫腻,外界自然不会胡思乱想。如果还是那套“自己人轮流坐庄”,只会让支持者越来越失望。蓝营要是分裂了,别说2026,2030都悬。 郑丽文一边要稳住财源,一边要理清人事,还得兼顾各方利益。卢秀燕那边不高兴,连胜文这边又有争议,傅崐萁等地方派系也不甘心就此退出舞台。 蓝营要想突破困局,必须打破以往那种“谁有资源谁说了算”的老路。郑丽文走的这条“三管齐下”路线,无非就是募款多元、规则优先、梯队清晰。只要能走得下去,蓝营就有机会焕发新活力。万一半路掉链子,那就真成了“空中楼阁”,贻笑大方。 郑丽文的每一步,都像下象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鹿死谁手。蓝营要想在台湾政治圈站稳脚跟,必须学会在混乱中找秩序,在规则中谋发展。 郑丽文这盘棋,既是变革的试金石,也是蓝营未来走势的风向标。局势怎么走,还得看她能不能把各方利益拧成一股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