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取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特朗普就对我们喊话了! 10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中国可能在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努力上对普京产生“重大影响”。他还强调,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拥有“非常强大的领导人”,并称接下来一定会谈论俄乌问题。 说实话,特朗普的这一喊话,说明美国自己无力解决俄乌冲突的问题,只能不断转移焦点。从上台前宣称“一天之内结束战争”,到现在美俄峰会取消、首次对俄石油巨头实施制裁,特朗普的政策转了一圈,美国仿佛又回到了拜登时代。 特朗普原本计划在匈牙利与普京会面,试图促成俄乌“就地停火”,也就是按现有战线分割顿巴斯地区。 但俄方明确表态,必须完全控制整个顿巴斯才能停火,双方条件谈不拢,特朗普只能取消会晤。 更戏剧性的是,他前脚刚取消会面,后脚就宣布制裁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还呼吁欧盟冻结更多俄资产。这种“先谈后打”的操作,被外媒调侃为“把普京当哈马斯整”。 特朗普的政策反复,暴露了美国外交的困境。他上台后曾试图通过施压乌克兰妥协来快速结束冲突,结果与泽连斯基会谈时不欢而散;又想拉拢俄罗斯达成“领土交换”协议,却被普京直接拒绝。现在他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声称“中国能影响普京”,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毕竟美国对俄制裁已经用了三年,从能源到金融再到科技,能打的牌越来越少,而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印度的贸易,经济“免疫力”反而增强了。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的政策转圈让美国回到了拜登时代的老路。拜登时期对俄实施多轮制裁,试图通过消耗战拖垮俄罗斯,但结果却是欧洲能源危机爆发、通胀飙升,美国自己也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 现在特朗普重启制裁,欧盟紧随其后推出第19轮对俄限制措施,包括禁止俄液化天然气进口、下调原油价格上限至每桶47.6美元。 这些措施看似严厉,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俄罗斯能源出口已转向亚洲市场,中国9月进口俄原油828万吨,印度日均进口量达180万桶,完全填补了欧洲留下的缺口。 特朗普的“中国牌”更是一厢情愿,他以为中国会因为经济依赖俄罗斯而施压普京,但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既不参与制裁也不提供军援,而是推动“12点和平计划”。 外交部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对话达成“公平持久的和平协议”,而不是充当任何一方的“传声筒”。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是正常商业行为,例如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成后年供气量将超500亿立方米,这是双赢的选择,不会因美国施压而改变。 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尴尬处境,本质是战略误判的结果。特朗普团队以为照搬对俄制裁的“三板斧”就能迫使中国就范,却没想到中国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庞大内需市场;同样,他们以为用同样的方法能让俄罗斯屈服,却忽略了俄罗斯与中国的深度合作。 现在美国骑虎难下:继续制裁吧,俄罗斯经济没垮,自己的盟友却怨声载道(比如印度拒绝减少俄油进口,日本对美出口连续六个月下滑);停止制裁吧,又怕丢了“国际领导力”的面子。 最可笑的是特朗普一边呼吁中国调解,一边在背后小动作不断。据美媒报道,他解除了对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还试图推动“北约式安全保障”在乌克兰落地。这种“表面求和、暗中拱火”的做法,让欧洲盟友都看不下去。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直言,欧盟已经变成“战争内阁”,而特朗普的政策只会让冲突拖延更久。 从阿拉斯加峰会到布达佩斯会晤,从施压乌克兰到制裁俄罗斯,特朗普的俄乌政策就像一场闹剧。他想当“和平调解人”却没人买账,想展示“硬汉形象”却处处碰壁,最后只能把锅甩给中国。 但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美国才是那个把俄乌冲突政治化、工具化的国家,而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这场战争何时能结束?或许只有当美国真正放下“霸权思维”,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来源:鲁中晨报 【特朗普称在推动结束乌克兰危机上,中方可以对俄方施以重要影响力,外交部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