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东西方身份困惑,不是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刻在历史里的现实困境。 从莫斯科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25-10-23 17:09:59

俄罗斯的东西方身份困惑,不是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刻在历史里的现实困境。 从莫斯科公国到苏联,再到如今的俄罗斯联邦,这种身份摇摆始终没停过,每一次选择都牵动着国家走向。 17 世纪末,彼得一世用铁腕推开西方大门。 他亲自带队去荷兰、英国学造船,回国后强制贵族剪胡子、穿西装,把圣彼得堡建在波罗的海沿岸,硬生生造了个 “面向欧洲的窗口”。 可底层民众不买账,旧贵族也怨声载道,东正教教会更是反对这种 “崇洋”,认为是丢了俄罗斯的根。 彼得的改革没解决矛盾,反而让 “要西方化还是守传统” 的分歧扎得更深。 19 世纪的知识分子把这矛盾摆上了台面。 斯拉夫派说,俄罗斯有自己的东正教和村社传统,不该跟着欧洲的路子走,要在东方找自己的价值;西方派却觉得,只有学欧洲的民主、工业,俄罗斯才能强大。 两派吵了几十年,谁也没说服谁。 那时的俄罗斯,一边建铁路、办工厂,往欧洲的工业文明靠,一边又在农村保留着农奴制,守着东正教的旧规矩,像个 “半吊子西方”。 苏联时期,这种身份被重新定义。 斯大林搞计划经济,建重工业,想靠社会主义模式超越西方,还在东欧搞阵营扩张,把自己塑成 “东方阵营领袖”。 可苏联的工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少还是从西方学来的底子,甚至很多科学家都有欧洲留学背景。 冷战时,苏联跟西方在军事、科技上对着干,却又在文化、艺术上忍不住借鉴,这种拧巴劲儿,藏着没说透的身份焦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卯着劲想融入西方。 叶利钦时期,搞休克疗法,学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甚至想加入北约、欧盟。 可西方不接纳,北约反而东扩到俄罗斯家门口,欧盟也对俄罗斯设各种门槛。 俄罗斯人发现,就算把经济、政治制度往西方靠,西方还是把自己当 “外人”,这种挫败感让不少人开始怀念苏联时期的 “大国身份”。 现在的俄罗斯,在东西方之间找平衡,却还是免不了矛盾。 经济上,能源、粮食主要卖给欧洲,欧洲的技术、消费品也还在俄罗斯有市场,可俄乌冲突后,欧洲对俄罗斯搞制裁,俄罗斯又开始往亚洲找合作,跟中国、印度的贸易额连年涨。 军事上,俄罗斯跟西方在乌克兰对着干,却又在太空、核不扩散等问题上,不得不跟西方坐下来谈。 文化上的拉扯更明显。 莫斯科的地铁里,既有西方的艺术展览海报,也有东正教的教堂壁画;年轻人爱听西方流行音乐,老一辈却更认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传统作品。 俄罗斯的电影里,既有批判现实、贴近西方叙事的片子,也有歌颂历史、强调东方情怀的作品,这种多元背后,是身份认同的没定数。 这种身份困惑,影响着俄罗斯的每一步选择。 想跟西方合作,又怕丢了自己的独立性;想坚守东方属性,又离不开西方的技术、市场。 就像现在,俄罗斯一边加强跟中国的能源合作,一边还在跟欧洲谈天然气过境运输;一边反对北约东扩,一边又在某些国际议题上,跟西方保持有限共识。 其实,俄罗斯的东西方身份,从来不是 “二选一” 的题。 它既有欧洲的工业基础、文化基因,也有亚洲的广袤土地、历史联系。 只是这么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没找到把两者融合的方式,要么偏西,要么偏东,始终在摇摆。 未来,俄罗斯要解决的,可能不是 “选东方还是选西方”,而是怎么把两种身份的优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信源: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搜狐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