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的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说复杂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弄清新加坡的现实状况和政策走向。这个国家很小,仅有700多平方公里,整个国家带来的安全感,更多依赖于内部的平衡与和谐。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永远处于危机警觉中的小岛,它一方面致力于扮演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另一方面时刻防范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华人虽多,但在种族政策下反而变得截然不同。 就拿住房这事来说,新加坡推出的强制按比例居住政策,不止是针对华人,其实针对所有族群。我们很难在其他国家想象,这种分配制度竟能被推行得如此彻底。就像政府有人拿着尺子在装模作样地算,华人能住多少,这栋楼里马来族和印度裔分别得占多少比例。很多人以为自己迁到一个华人扎堆的区域就能找点心理上的“民族亲切感”,结果被高房价一洗,相对的,反而让大家都更关注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房子到底贵不贵,和邻居相处能不能和睦,其他的谁还有空去聊祖籍地? 事实上,这些看似严格的政策也塑造了新加坡人对身份的独特认知。在学校里,从小到大,不管是华裔还是马来族、印度族的孩子,所有的教材都统一用英文授课。中文虽然被保留下来,却只是作为课外辅修或者选修科目来点缀罢了。教育的内容直接告诉孩子,这里是新加坡,不是“中国的延伸”,更不是什么“大中华社区”。学校不会鼓励孩子们探讨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除非是为了考试考的基础知识。哪怕很多新加坡华人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从他们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到理解世界的方式,早已和中国人截然不同。 回到生活中,语言的变化也悄悄地改变了社交方式。原本的华语圈不断收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习惯在家用英语交流。一些人甚至觉得讲华语会显得“老土”,更别提那些用方言沟通的老一辈。即使政府有规模性推广“母语运动”,号召人们重拾自己的文化根源,实际效果却显然不如人意。对很多人来说,讲华语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任务”,说它是沟通的工具远比形容它是文化的纽带要更加贴切。 更特别的是本地华人和新移民之间的关系。要知道,中国越来越多移民涌入新加坡,这些人往往带着典型的中国现代城市人的思维方式,这让本土华人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不适感。一些本地人甚至对大陆移民的行为举止有不少负面评价,比如说他们更注重个人表达,而不是团队合作,甚至有人对大陆口音有小小的刻板印象。这个矛盾看似不大,但放大到社会层面,潜移默化地在不同华人群体之间制造了更多隔阂。 回到这个问题,新加坡的华人真的“不在乎中国好不好”吗?说起来倒也不完全是无情或者忘本,而是生活的迫切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日子该怎么过始终压在每个人的肩上,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房价的涨幅、购物中心的价格、医院的排队时间远比遥远的祖籍地更真实。上层的华人可能还会关注中国经济动态中给新加坡带来的潜在机会,但从大众视角来这些东西再怎么重要,最终也只是新闻里的其中一条罢了。 李光耀曾经的那句话可能最能说明问题。他说,新加坡不追求跟中国建立文化上的深厚情感,而是要打造独立的国民身份。这座小岛一直以来靠着务实主义才能撑到如今的高度。对新加坡华人来说,这种身份认同更像是一个“生存选择”。每个人都是从实际利益出发,把精力花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祖籍、中国文化和华人身份,终究是被一次次的现实和政策磨得愈加淡化。这并不是拒绝承认血缘关系或有意疏远,而仅仅是为了在自己的主场过出好日子
新加坡尚达曼总统,在一场活动发言时,说了一句完全让全世界的中国人笑掉大牙的话。他
【209评论】【51点赞】
用户12xxx35
哪天中国打败美国,新加坡全国第二天废英文学汉语。